王法剛
摘要: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家庭的穩(wěn)定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家事案件所具有的身份性和倫理性不容忽視。從實務角度而言,家事審判制度改革的目的實現應從審判理念和制度兩方面著手,健全現行審判制度并最終形成家事審判理念體系從而符合家事案件審判精神。
關鍵詞:家事案件;審判理念
中圖分類號:D9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156-02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婚姻家庭案件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類型多樣化,案件的數量不斷增長,解決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家事糾紛的解決,不僅關乎個人及家庭幸福,同時也關系到社會和諧穩(wěn)定和文明進步。婚姻家庭關系是倫理性極強的社會關系,妥善處理好婚姻家庭等家事案件,是推進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的基礎。而對家事審判改革重要性的認識、理念的轉變、機制的建立是實現好這次改革的決定性因素。
一、家事審判改革的必然性
(一)親屬法理方面
家事案件涉及的法律關系主要涵蓋在親屬法范疇內,而親屬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特殊類型。以兩性關系和血緣聯系為特征的婚姻家庭關系的實質是一種倫理關系,具有深刻的倫理性。①當事人及其利害關系人之間具有的緊密而又復雜的親緣、血緣關系,傳統家庭倫理規(guī)則是先于法律關系而存在的,故親屬法律關系的私法本質及其習俗性、倫理性、團體性②的特點是改革過程中不容忽視甚至應當是予以重視的。
(二)司法實踐方面
家事案件一般直接觸及當事人的情感底線,涉及到個人的情感依賴和寄托,在得失上都不是普通財產案件所能衡量的,因此,我們用處理傳統民事案件的方式和思維處理這類案件容易出現一刀切的偏差,從而造成激化矛盾。這是與親屬法理論背道而馳的。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當下我國沒有單獨的家事訴訟程序、家事審判機構及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指導,現行的民事訴訟程序對親屬法理論和婚姻家庭關系特殊性關注不足、重視不夠。重視辦案效率,不重視矛盾化解。當事人之間易矛盾激化,婚姻家庭關系不牢固,甚至出現惡性事件的發(fā)生。
二、家事審判理念的轉變
樹立家庭本位的裁判理念,對家庭財產關系的處理有利于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團體主義為價值追求、堅持以人為本,發(fā)揮家事審判的診斷修復治療作用,實現家事審判司法功能與社會功能的有機結合。
(一)重視身份及安全利益
承前所述,由于我國當前沒有系統且完善的親屬立法加之現行的民事訴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家事案件倫理性和人身性的特點,導致在家事案件審理過程中各方主體之間的矛盾頻發(fā),惡性事件時有發(fā)生。所以,為了實現此次家事審判改革的目的,身份利益和安全利益理應得到重視和保障,并且應當貫徹到案件審理的全過程中,覆蓋參與案件審理的當事人、審判人員以及與案件相關的有可能受到傷害的其他人員。
(二)平衡自由與秩序
本次家事審判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維護婚姻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法律的秩序價值在親屬法體系內的體現,首先就是要保持婚姻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進而才能保障社會的正常秩序,正所謂的“家固而天下穩(wěn)”。如果是婚姻危機,此時當以秩序為主要目標,審判人員就應當以當事人的感情修復和婚姻救贖為目標,進行社會診療,找到并修復婚姻關系的癥結,保障婚姻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如果是婚姻死亡,當以自由價值為首,審判人員要結合當事人感情破裂的具體程度,或者一方存在吸毒、嫖娼、家庭暴力等惡習,已經嚴重影響正常婚姻家庭生活的,要及時判決解除婚姻關系,維護當事人的婚姻自由。
(三)重視情感修復
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和諧穩(wěn)定、情感的幸福美滿,都是其終極的價值追求。情感的美滿和心理的富足,是婚姻家庭關系得以保持穩(wěn)定的基礎。故而無論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存續(xù)或是解除,都應當重視情感基礎的修復。家事案件當事人之間存在的親密關系、身份利益和情感寄托是其他普通民事案件當事人不具有的。這也正為情感修復提供了可能,同時也是為了保障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不因案件的結果而進一步惡化,更是順應了婚姻家庭關系倫理性的需求。建立糾紛多元解決機制、配置社會學、心理學方面的專業(yè)輔導、適當引人社會力量幫助當事人"解開心結、化解矛盾。
(四)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
在家庭中,父母對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極為重要,父母要傳授作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的一切知識和技能,使孩子完成從生物人到社會人的轉變。③無論是孩子出于自然的對父母的依賴,還是父母在客觀上為孩子營造的環(huán)境及做出的引導,對于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成長、成熟都極為重要。而離婚無疑會對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對未成年人的撫養(yǎng)教育出現缺失,進而危及未成年人的成長造成潛在的傷害。在家事案件審理過程中,要注重對未成年人心理狀況的持續(xù)關注,格外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和心理健康,審理程序的推進要注意對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導,避免二次傷害。未成年人關系到社會發(fā)展的未來,處理不好會帶來社會問題,所以要堅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
三、家事審判制度的支持
(一)配備專業(yè)家事審判人員
從家事案件的專業(yè)性質、特性及數量來看,應當在人民法院內部設立與其他審判庭并行的家事審判業(yè)務庭。
配備的專業(yè)家事審判人員,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第一,具有豐富的法學理論知識和法律運用能力;第二,要掌握一定的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綜合知識;第三,審理家事案件的實際能力強,能夠駕馭和把握家事案件,調解技巧高、社會協調能力強。第四,要本著對社會、家庭、當事人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處理當事人之間的感情、人身和財產問題。④
(二)建立家事審判輔助人員制度
家事案件審理過程中,若想達到“案結事了、化解矛盾”的目的,單純通過法官分析案件的法律關系與法律規(guī)范,是不適宜的。還應當發(fā)揮審判輔助人員的優(yōu)勢從社會習慣、心理、家庭關系等方面著手,多角度調查、分析、介入案件。為了保證家事案件的訴前、訴中、結案后的一個程序三個階段保持一定的連續(xù)性,保障案件審理人員對于案件整體性的了解和掌握,建立家事判輔助人員制度較為適宜。
(三)轉變家事案件審判方式
在傳統的程序背景下,家事案件由法官依據民事訴訟的程序進行審理。但承前所述,家事案件因為法律關系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倫理性和人身性,所以家事案件往往既有可能是利益沖突與非利益沖突的交錯,也有可能是公益和私益的重疊。與普通財產案件相比較而言,家事案件無法通過單純的適用法律來徹底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矛盾。這就意味著家事案件的審理,主要依靠或者更多依賴于非訟、調解的方式處理。因為家事案件審理過程中,如果一味地依賴當事人之間的對抗而居中裁判,其實并不利于矛盾的化解。
(四)健全考評機制
家事案件與普通財產類案件的法律關系不同,其在本質上更多體現出的是人身性,案件處理過程中應給予心理疏導和情感修復更多的關注。家事案件審結質量高低、結果的好與壞亦無法用時間或數量來衡量。當下對于案件及承辦法官的考評體系和衡量標準,有些因素顯然不適用于家事案件的考核與測評。為了真正實現家事審判改革的目的,考評機制的健全同樣勢在必行。
唯有如此,轉變家事審判理念,加強家事審判制度設計,才能推動家事審判再上新臺階,為家庭幸福和社會穩(wěn)定保駕護航。
[注釋]
①巫昌禎.婚姻家庭法新論-比較研究與展望[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56.
②史尚寬.親屬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5.
③曹賢信.親屬法的倫理性及其限度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2,1:47.
④王禮仁.家事案件審判體制改革之構想-以婚姻案件審判現狀為背景[J].法學適用,20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