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市場經濟迅猛發展,整個社會已被公司所統治,社會的發展與公司經濟利益的關系更加密切。公司推動了社會發展、帶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改變了社會秩序,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公司在高速運轉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的矛盾,這就需要相關法律予以約束。《公司法》和《勞動合同法》都規定了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而且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公司法》與《勞動合同法》中社會責任規則有著區別和聯系,企業要正確認識和了解兩者的關系才能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
關鍵詞:公司法;勞動合同法;公司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D92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162-02
作者簡介:馬國良,男,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山東平和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民商事、法律。
廣義的公司法是規定各類公司的設立、活動、解散及其他對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市場的主體法。社會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就是公司,它在國家經濟和公民社會生活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公司在發展的同時也把本應由公司內部消化的風險帶給了社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修訂了《公司法》,明確規定企業要誠實守信、承擔社會責任,這是公司法史上的一大創舉,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勞動合同法》中社會責任是企業對勞動者的保護,保護勞動者的權益是企業眾多社會責任中最基礎的[1]。社會要穩定就必須處理好企業與員工的關系,擁有一個穩定有序的勞動關系,社會才能運轉。
一、《公司法》中企業的社會責任
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企業也迅猛發展,但傳統的公司是為股東服務的,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企業只為股東盈利賺錢,忽視了社會現狀,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新的《公司法》第五條第一款明確提出:公司要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接受政府和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新的《公司法》明確企業不僅要保護股東的權益,還要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保護員工的利益,以此來創造出一個健康、誠信的社會環境。
第一,在保護債權人利益方面,《公司法》中很大一部分的條款提出了要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力度是建設和諧、誠信社會的有效保障。在以往我們漠視債權人的利益,出現了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的現象,因此新的《公司法》提出的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2]。因為我國的社會制度,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承認企業的公共性而否認其營利性,使企業承擔了許多社會上的壓力,造成自己盈利能力低下,抑制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在看到企業公共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其營利性,新的《公司法》將保護股東的權益與社會責任相結合,致力于股東利益最大化與承擔社會責任同步發展。
第二,在保護員工利益方面《公司法》在第17條提出了新的規定,給予了員工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權利,同時在第18條中指出,企業在處理重大事件時,應聽取職工代表大會的意見和建議。以往企業董事會的成員都選自股東,因此當時董事會決策的唯一方向就是股東利益最大化,而現今的《公司法》規定董事會必須有職工代表加入,保障非股東人的利益,促使企業向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向進行轉化。
二、《勞動合同法》中企業的社會責任
《勞動合同法》中的社會責任即企業要對員工進行保護[3]。員工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為了滿足企業的生存需求,企業必須處理好與內部人員的關系,一般這種關系是由簽訂合同來約束的。最新頒布的《勞動合同法》操作性、可行性都大大提高了,有效的保障了員工的合法權益。《勞動合同法》完善了勞動者保護機制,將企業保護勞動者的社會責任引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創建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
第一,新《勞動合同法》重視書面勞動合同形式,其第82條規定未與工作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的員工簽訂合同,需支付員工雙倍的工資,用經濟懲罰的手段使企業和員工簽訂合同,從而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明確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勞動合同法》還對試用期的時間和員工的工資提出了一些限制性的規定,由內到外保護員工的權益[4]。在以前,對于職業的危險性及職業對人體的危害企業往往不會告知員工,損害了員工的權益,《勞動合同法》第8條提出在招聘員工時,企業要如實告知招聘者工作內容、時間和地點,工作的危險性及勞動報酬,如果勞動者要了解其他內容,企業需滿足勞動者的合理要求。在各種法律條款的約束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有所提高。
第二,自《勞動合同法》頒布以來,企業和勞動者都提高了守法意識,改變了之前企業只注重股東權益的現象,建立了和諧的勞資關系。其次《勞動合同法》的頒布不只對員工有利,當員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會大大提高,更有利益企業的發展。《勞動合同法》督促企業承擔自己的責任,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僅處理好了企業與其工作人員的關系,還構建了一個穩定的社會。
三、《公司法》與《勞動合同法》的聯系和區別
《公司法》與《勞動合同法》都提出了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以社會的利益為主,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兩者在對企業和股東的規定上都體現了實質公平的理念,平衡了處于強勢地位的企業、股東與處于弱勢地位的員工、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沖突,達到實質公平。在對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問題上,兩者都提出了新的規定,使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同時增加了勞動者的福利,新的規定更加重視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兩者有著共同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安全、穩定的勞資關系,弱化企業的營利性,提高企業的社會公共性。
《公司法》與《勞動合同法》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一些小問題上意見有所不同。《公司法》雖然也提出要保護勞動者的權益,但實際上它更偏向于保護企業、股東、債權人的權益,《勞動合同法》則更注重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在具體怎么維護勞動者權益的條款上更加清晰、明確[5]。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公司法》雖然提出了,但沒有具體的規定,是一個很寬泛的條款,亦無懲罰措施,只是一個原則性問題,并無實際意義。相反在《勞動合同法》中明確提出了幾點切實可行的措施,并規定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行使監督權,對違反相關規定的企業或勞動者按照法律予以懲罰。
雖然修改后的《公司法》較之前已有很大的進步,但實際上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公司法》只有基本法的作用,法律條款過于模糊和不明確,只是理論性的措施,具體操作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勞動合同法》只在保護勞動者權益方面比較突出,只強調了企業對勞動者的責任,在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方面上并無規定。因此我們要取長補短,將兩法律有機結合實現社會的和諧進步。
綜上所述,在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解釋方面《公司法》與《勞動合同法》各有各的立場,但其核心內容是一樣的,都要求企業在保護股東利益、創造利潤的同時,也要對其他相關人員的利益負責。《公司法》與《勞動合同法》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從中國的市場經濟出發,在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給予企業一定的發展空間,使企業自覺誠信經營,實現企業和社會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超.淺談公司法與勞動合同法中競業禁止的相關法律問題[J].法制博覽,2017,15(2):103-105.
[2]袁野.淺析商法外觀主義原則的運用——以<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6,10(1):98-99.
[3]馮安安.淺析新公司法與公司的社會責任[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5,13(9):163-164.
[4]許雪瑩.淺析公司的社會責任——以我國<公司法>第五條為視角[J].商,2015,9(12):187-189.
[5]馬麗梅.淺談公司法中的表決權排除制度[J].商,2016,8(12):242-2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