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雙務合同中,與其他抗辯權相比,同時履行抗辯權在一時性抗辯權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也是學術界和實務中討論最多的抗辯權,筆者將借鑒德國、日本等國家的成熟做法,并總結國內學者的觀點,從理論和實踐來分析同時履行判決在我國適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雙務合同;同時履行抗辯權;同時履行判決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189-01
作者簡介:何鋒(1990-),男,漢族,重慶人,吉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一、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概念及依據
何為同時履行抗辯權?通常是指雙務合同中的一方當事人,在對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以前,可拒絕履行自己債務的權利。究其概念而言,我們不難得出:1.同時履行抗辯權一般發生在雙務合同中,但又不局限于雙務合同,在某些單務合同或者單方行為場合也有此種抗辯權存在,本文筆者只就雙務合同來探討履行抗辯權問題。2.行使權利者是合同一方當事人,行使權利針對的對象是合同另一方當事人,一般來說不會涉及合同以外的第三人。3.行使權利的前提是對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或者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履行不符合合同約定的場合,當事人只能就未履行部分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而不能就已經履行的部分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4.行使權利的結果是:通俗地講“你給我就給,你不給我也不給”。
二、中國大陸的狀況
從法理學角度出發,以法律的形式為標準,把法律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大陸法系,又稱為羅馬法系、民法法系;另一類是英美法系。由于中國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特有體制,中國內地、澳門以及臺灣地區屬于是大陸法系,中國香港屬于英美法系。因此,中國的兩岸三地的法律制度亦存在差異,就同時履行抗辯權在我國內地的適用狀況而言,法律并沒有太多規定。
要想全面理解同時履行判決,必須區分同時履行抗辯權和違約責任,要理清兩者的差異,理解同時履行判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是發生在2001年1月的一個案件,甲乙兩個公司簽訂了一份房屋買賣合同,甲公司為房屋出賣方,乙公司是買受方,合同約定由甲公司在2001年9月1日向乙公司交付100套房屋,并給乙公司辦理房屋登記手續,乙公司則分三次向甲公司交付購房款1億元人民幣,前兩期分別支付2千萬,3千萬人民幣,第三期購房款于5千萬9月1日在甲公司向乙公司交付房屋時支付。合同簽訂之后乙公司按期支付了前兩期款額共計5千萬,9月1日甲公司將房屋鑰匙移交給乙公司,但并未立即為其辦理房屋移轉登記手續,乙公司因此拒絕履行第三期購房款5千萬,表示必須在甲公司為其辦理完登記手續后才付款,于是甲公司以乙公司違約為由訴至法院,請求乙公司承擔違約責任,而乙公司則以甲公司未按期辦理房產所有權移轉登記手續為由進行抗辯。那么問題的關鍵來了,本案到底是甲公司主張的違約責任?
三、關于該制度在國外的適用情況
上文講到的案例,到底是甲公司主張得乙公司違約并由乙公司承擔違約責任?還是乙公司主張的同時履行抗辯呢?有人持有這樣的觀點,認為既然被告及乙公司基于法定的抗辯權而未履行債務,就沒有理由讓被告及乙公司敗訴并承擔訴訟費,他們給出的理由是,這種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是一樣的、可互換的,也就是說,甲公司可為原告,乙公司也可以作為原告,關鍵看誰先向法院起訴,先起訴的一方必將占據主動權,我們就會想為什么先起訴的一方就可以“勝訴”而后起訴的或者未起訴的一方就只能“敗訴”呢?筆者認為這是不符合法理的,法律維護公平正義,而不能偏袒一方,既然雙方當事人在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是一樣的,為什么會因為起訴的先后而承擔敗訴的后果?同時履行的判決是原告勝訴的判決包括德國、日本、臺灣地區在內都采取這一做法。《德國民法典》就此特別設有規定:“雙務合同當事人一方就其應受之給付提起訴訟時,相對人如主張于對待給付前行使行使拒絕給付的權利者,僅發生交換履行之債務人之敗訴判決之效果。”
四、該制度在我國大陸地區應如何適用?
一,雖然原告起訴被告違約,而判決結果是同時履行判決,那么法院是否違反處分原則或者是辯論原則,是否突破了不告不理原則。其實不然,這并沒有違反上述原則,在原告向法院的訴訟請求中,依日本當今的學說,人們認為在原告的訴訟請求中包含著請求交換給付的意旨,基于給付與對待給付的牽連性,法院做同時履行判決符合訴訟原則,并不屬于訴外判決;二,法院作同時履行判決,是否是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呢?答案是否定的,該判決的后果是被告履行其義務,這說明法院支持和肯定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只是在原告履行完自己義務的前提下,法院方才作出該判決,因此該判決絕非認為原告敗訴;三,被告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是否否定了原告的訴訟請求?非也,被告的主張并沒有徹底否定原告的訴訟請求和權利,只是發生暫停執行判決的效力,當原告履行其義務之后,回復執行效力,當然不能因此認為被告勝訴;四,既然同時履行判決為原告勝訴判決,被告負擔訴訟費理所當然,此舉具有深意:如同誰主張誰舉證,誰敗訴誰承擔訴訟費,符合民法里通則。
[參考文獻]
[1]于淑婷.論同時履行判決的司法應用[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03.
[2]米久松.論行政判決類型的優化[D].湘潭大學,2009.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