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以暴力、脅迫方式侵占財產性利益的案件層出不窮。生活中,債務人通過對債權人采取暴力、脅迫等手段,迫使債權人現場交出欠條并進行銷毀的情況時有發生,或者逼迫債務人寫下收條,證明自己已不負債等。本文通過特定案例,對其中的一些具體行為進行分析。
關鍵詞:財產性利益;搶劫;欠條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192-01
作者簡介:付麗娜(1990-),女,漢族,河南濟源人,湘潭大學法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刑法。
一、案情簡介
戚某因建筑安裝工程多收了倪某等人的工程保證金10萬元,倪某多次向戚某索回保證金均未果。戚某不想退回保證金便與王某等人合謀將倪某騙出,然后強制隔離。王某等人將倪某帶到戚某的辦公室,令戚某交出欠款憑證,倪某不從,王某使用暴力,倪某不得已將欠條交出并在由戚某制作的收到10萬元欠款的收條上摁手印。
二、意見分歧
關于本案的定罪,共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搶劫罪屬于財產犯罪,其對象僅限于具體的財物,不應該包括財產性利益,而且本案中戚某等人搶劫的是欠條,欠條并不是財物,只是一種書證,搶劫證據并不能構成搶劫罪;第二種觀點是:欠條可以看作財產性利益,在具體案件中,當然可以被搶劫。
三、法理評析
我國刑法第263條將搶劫罪的劫掠對象規定為“公私財物”,通常觀點認為,搶劫罪中的財物的范疇,只包括不動產,沒有財產性利益,因此本案不能構成搶劫罪。我的觀點是,籠絡地否認財產性利益可以作為搶劫罪的犯罪對象是值得商榷的。搶劫罪中的財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還應該包括財產性利益。
筆者認為,搶劫罪中的財產性利益應該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財產性利益客觀上必須具有利益,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既可以用貨幣進行衡量。對它的非法行為,會直接或間接地造引起財產的損失或減少。
第二,財產性利益必須是能夠控制支配的。如果要構成搶劫罪,財物或財產性利益必須是客觀存在的。
第三,這種財產性利益是可移轉的。如果不能移轉,那么財產犯罪所要求的非法占有目的就不存在了。
第四,這種財產性利益是使他人失去已有的財產性利益不是使其負擔債務。毫無疑問,財產性利益既有積極利益的增加,也有消極財產的減少。
第五,這種財產性利益必須是客觀存在的。其需以某種方式進行表現,例如欠條,或者勞務,這樣才能被當場強取。
簡言之,財產性利益作為搶劫罪的犯罪對象,必須是能夠控制支配的,能夠當場移轉占有的。而且,當事人所取得的財產性利益應該是使他人失去其已經存在的財產性權利,而不是使他人負擔另外的財產性債務。
在本案中,重點在于對欠條屬性的界定,欠條是否屬于財產性利益?筆者認為欠條本身是不存在經濟價值的,其不能向貨幣那樣進入市場流通,所以不是財產。在民法中,欠條屬于借貸合同,它證明了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的。
債權是對人權而非對物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存在發生法律效力。所以,欠條在特殊主體之間代表著財產性利益,其中一方針對欠條的非法行為可以被認為是對財產性利益的侵犯,構成財產犯罪。但是對于債權人和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欠條就不屬于財產性利益的范疇。所以,欠條所代表的財產性利益是具有相對性的,只存在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
欠條本身不是財物,它是債權人財產權利的主要證據,假如丟失這項證據,債權人債權的的行使輕則遇到困難,重則喪失。因此,欠條作為一種債權憑證,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是有財物性的。其次,欠條作為債權憑證是可以被控制支配的,債權人可以憑自己的意志處分債權,例如轉讓等;再次,欠條也是可移轉的,在本案中,戚某就是采用先奪取欠條后迫使倪某簽字的方式,意圖消滅自己的債務。最后,欠條所代表的10萬元債權是真實而具體的,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戚某和倪某而言,欠條可以等同于現金。由此可見,在本案中,欠條作為債權人之間的財產性權利,可以成為搶劫罪的犯罪對象。
因此,雖然戚某等人搶得的只是一張欠款憑證,其行為從表面上看侵犯的是被害人的債權,并不是真正的財物,行為人并未當場占有財物,似乎并不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但深入分析,欠條作為債權證明,證明了戚某和倪某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對于他們具有經濟價值,具有管理可能性和移轉可能性,并且是具體存在的,搶劫欠條的行為使得倪某喪失債權,即喪失了對于10萬元的所有權即失去了10萬元,它符合財產性權利的所有特征,所以戚某等人侵害了倪某的財產性權利,通過消滅欠條消滅掉了屬于倪某的10萬元財產性利益,無形中消極增加了自己的財產,間接地實現了非法占有的目的。
綜上所述,戚某等人為了消滅債務而采取暴力、脅迫手段強行劫取欠款憑證的行為,侵犯了被害人倪某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性權利,符合搶劫罪的犯罪構成,應該認定為搶劫罪。
[參考文獻]
[1]黎宏.論盜竊財產性利益[J].清華法學,2013(06).
[2]張紅昌.欠條的刑法評價[J].海南大學學報,201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