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映宇+李秋月
摘要:本文通過對市場規制法現存主流觀點的簡要闡述,分析了市場規制法體系構建的基礎,針對國家經濟干預的合理性和國家經濟干預的合法性的重要性,概括了我國市場規制法體系的范圍。
關鍵詞:市場規制;國家干預;范圍
中圖分類號:D922.2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204-01
作者簡介:潘映宇,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學;指導老師:李秋月。
一、市場規制法體系的學說
市場規制法的體系一直都是經濟法學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學界有很多的觀點,至今也沒有統一的看法。
有部分學者把市場規制法理解為“市場障礙排除法”或者“市場競爭法”,也就是由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法組成的。有學者認為,應當把市場規制法分為一般法和市場規制特別法以及市場規制相關法三個部分組成。徐孟州教授認為的“三部分構成說”是指生產經營規制法和市場監管法和市場競爭法組成的,這是觀點根據市場規制法的調整對象范圍和基本內容劃分的。[1]也有學者認為市場規制法由四個部分構成,認為其由市場競爭法、要素市場管理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組成。還有學者認為市場規制法并不由幾部分構成而是由多種制度構成的,但是更多的并沒有分類,而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羅列。
二、市場規制法體系的基礎
市場規制法指維護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對市場的秩序和市場不妥當的行為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出發,進行規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
國家干預的合理性理論上最初體現在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也就是最經典的“看不見的手”,即政府當起了“守夜人”的角色,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對以私人為主體的市場不能過多的進行干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二十世紀前普遍推行和信奉,這個時候更多體現在市場無限自由上。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由于競爭過度而沒有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壟斷漸漸出現,阻礙了市場的正常發展,也使得市場競爭變得異化,也就是市場失靈。這嚴重損害了國家集體的利益、社會的利益以及公民自身的權益,憑借試產規制本身的效力已經不足以抵抗壟斷造成的損失,已經不能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不能保障相應的效益。因此,順勢而出的美國的《謝爾曼法》更多的詮釋了國家干預層面上,使市場規制法來調節當市場失靈時的狀況,也就是國家這只強有力的手來干預市場。
(二)國家干預經濟的合法性
基于使國家干預市場經濟具有合法性的依據,各個國家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加以解釋,這主要體現在兩種方式即委任性的立法權和具有彈性的法律條款。
就我國來說,我國憲法第11條第2款的概括性規定了國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監督和管理非公有制經濟。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國家和大多數的國家一樣,用憲法的一個彈性條款來規制,使得賦予最高行政機構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行政機關有一個足夠的空間和權利來應對一直發展不斷向前的社會經濟情況,在憲法第15條的相對明確的規定,第89條也有關于國務院的具體規定。
這幾年徒增的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甚至是行政壟斷問題都在體現著我們國家亟待有一個完善的市場規制立法,來構建完整的市場規制立法的體系。作為憲法所規定的國家的權力行使是適當的有針對性的干預經濟而并不是完整全面的干預經濟,也就突出了憲法對于國家權力的行使做出了合法性的保障,為了有效保障公民權利,社會的穩定,國家利益得到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市場規制法體系的范圍
我國的市場規制法主要調整市場準入和退出的關系、產品質量關系和消費者權益等,調整的范圍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
(一)市場準入與退出關系
市場準入與退出關系各種界定梳理大致分為三類,具體內容就是怎么樣才能獲得市場規制法中經營者的資格以及退出市場所需要的條件和程序等,由此產生的法律關系就是市場規制法中的市場準入與退出之間的法律關系。
(二)競爭關系
公平自由的市場環境需要一定的競爭秩序來維持,但是經營者進入市場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難免會通過非正當競爭來破壞了市場的環境,通常表現為:限制競爭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和壟斷行為[2]。而市場環境本身的缺陷,將造成市場失靈,因此,為了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市場規制法通過一般手段和特殊手段規制競爭。
(三)產品質量關系
產品質量關系包括產品質量監管關系和產品質量的責任關系。這是因為如今,有關產品質量的問題層出不窮,主要原因是經營者進入市場后因為利益而生產不合格或者劣質產品造成的。顯然,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形成的劣質產品,無益于市場的正常運行,更無益于消費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證經營者的商品或服務的質量,法律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此進行規制和監管,使相關人員承擔責任和義務。
(四)消費者權益保護關系
經營者進入市場后存在為利益驅使而是自己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能達到合理的程度,在具體的市場交易過程中使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了損害。由于雙方的信息不對等,這也破壞了市場交易過程中平等的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我國從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主導以來,消費者維權的觀念越來越強烈,從無權到消費者手握主權,這個過程,就是消費者主體性的體現,更好的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
[參考文獻]
[1]徐孟洲.經濟法學原理與案例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王曉曄.競爭法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