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我國古代傳統五禮之一的冠禮的起源、發展及其主要程序出發,結合費孝通先生《生育制度》一書中的“社會性斷乳”這一概念,提出了古代冠禮的“社會性斷乳”作用,并從冠禮的內容上來簡要展現其“社會性斷乳”作用,緊接著嘗試進一步分析冠禮的“社會性斷乳”作用產生的更本質的原因,最后建議將這些本質的原因運用于現代社會的“社會性斷乳”,希望可以拋磚引玉,激發讀者對于古代冠禮制度的興趣和對于現代社會“社會性斷乳”更多的思考。
關鍵詞:冠禮;冠禮程序;“社會性斷乳”;成人之意;身心互滲;生活互滲
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212-01
作者簡介:李俊利(1993-),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法學院,2016級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實踐法學。
冠禮是古代重要禮儀制度之一,屬“五禮”(吉、兇、軍、賓、嘉)中的嘉禮,它是給即將步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
冠禮的程序大致分為:
(一)準備階段:1.筮日、戒賓。2.筮賓、宿賓。3.為期。
(二)冠禮正禮1.陳服器。2.就位與挽髻。3.加冠。是冠禮的中心環節,由主賓為受冠者加三次冠,受冠者須相應地改換三種服裝。4.賓禮冠者。5.拜見母親。6.命字。
(三)正禮后諸儀:1.見兄弟、贊者及姑姊。2.拜見國君、卿大夫和鄉先生等。3.酬賓、送賓。以上是一場完整冠禮的全部過程。
費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一書中提出了“社會性斷乳”的概念,指出我們的社會生活是和生理相類的。“斷乳”指的是嬰孩靠母乳才能生長,但是長到一個時候,卻不能老是靠母乳了。母乳不但不能滿足已長大的孩子的營養需要,而且對于孩子的消化能力也有不良的影響,于是在一定的時候,孩子要受到不痛快的斷乳。“社會性斷乳”則指的是孩子早年的撫養需要父母的保護和供養,但是長到一定的時候,孩子不能專門在父母的蔭庇中生活了,否則將對孩子、對社會都會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否則如果繼續這樣生活下去,將會在社會中產生許多無能萎縮的少爺小姐們,他們的人格完整性很可能受到不良的影響,社會繼替機制也會受到破壞。
接下來筆者想要分析我國古代的冠禮是否具有現代意義的“社會性斷乳”的作用。筆者認為僅是從冠禮的程序和內容來加以分析我們就不難看出,古代冠禮是具有“社會性斷乳”作用的。因為冠禮可以讓家庭中的孩子獲得成人身份,從而逐漸脫離父母的保護,獨自去面對外界的社會,進而為完成社會繼替做更好更充分的準備。接下來筆者想要進一步分析冠禮具有這一作用的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儒家傳統所謂“成人”之意與今日大相徑庭,在古代傳統中,“成人”絕不僅是意味著年齡達到某個界限、身體發育成熟等等,而是指人的德行成長起來并獲得穩定性。所謂行冠禮或“成人”并不單純是一個自然的時間年限問題,在儒學傳統中更多意味著一種責任擔當,更多的是對其德行方面的要求。
其次,為了嚴格區分出童稚之年與成年,古人用發式、著裝和字號等外在的形式來作為成年的標志,從上述加冠過程可知,給冠者束發是加冠前的重要步驟。中國文化向來具有一種“身心互滲”的特性,把人看成是一個具有情感與理性、身與心合一的存在物。
然后,三冠后加字,表明受冠者已成人,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其享有了多少成人權力,更多是指受冠者獲得了社會、群體、他人的承認從而其應以成人之道待己。“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冠禮結束后,冠者要見母、兄弟、鄉大夫、國君,并相互施禮。《禮記·冠義》說:“見于母,母拜之,見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玄冠玄端,奠摯于君,遂以摯見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這些可以看作是對冠者成人的祝賀及成人資格的承認。
前面筆者分析了冠禮產生“社會性斷乳”作用的原因,發現冠禮背后自有其深意,也發現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首先是德行,冠禮一方面是一個童子變為成人,在德行方面對之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一場德行的教育,并且是一場大型的社會教育,不僅是冠者受到了教誨,參與這場儀式的所有人在這莊嚴肅穆的儀式中都是相互學習相互受教的。所以筆者認為,家庭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首要的是要教其做人,時刻不忘何為“人”,這是實現其他一切社會抱負、理想信念的基礎和前提。
接著是身心互滲,一個人的身心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學生穿校服,法官有法袍,日本盛行的制服文化,筆者認為都是在說明同樣的道理。所以筆者認為,在成長過程中,成人儀表的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是社會認可,在這一點上,筆者想要強調的是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當前社會上不乏“媽寶男”、“媽寶女”,甚至是出現了讓人啼笑皆非的高校大學生帶保姆去上學的新聞,或者是學生被高校勸退,只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新聞。筆者認為,只有父母以對待成人的態度去對待孩子,放手讓他去承擔成人的責任,這個孩子才能正視自己的年齡,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用成人的態度去面對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張自慧.中國古代冠禮的德育價值探析[J].成人教育,2011(08).
[2]湯海艷,楊明.中國古代冠禮及其道德教育功能初探[J].倫理學研究,2011(04).
[3]張文安.略論中國古代的冠禮[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4).
[4]楊明,湯海艷.中國古代冠禮的道德意蘊[J].武陵學刊,201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