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搶劫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所有權和公民人身權利,屬于復雜客體,但主要是侵犯了公私財產的所有權,所以該罪歸入侵犯財產犯罪。強迫交易罪侵犯的客體為市場交易秩序和他人的人身權、財產權或其它合法權益,也屬復雜客體。不同的是強迫交易罪設置在刑法的“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一章,這說明立法者的立法意圖是想通過該罪名的設置來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主要客體是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屬于危害經濟秩序的犯罪。敲詐勒索罪不僅侵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也危及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之所以要強調強迫交易罪與搶劫罪、敲詐勒索罪的界限,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它們之間的刑罰輕重程度差別很大,如果沒有一條明確、合理的界限,那么司法實踐中將出現顯著的定罪量刑失衡,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也將喪失。
關鍵詞:強迫交易罪;搶劫罪;敲詐勒索罪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225-01
作者簡介:蘇娟(1992-),女,漢族,湖南常德人,本科,湘潭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法學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刑法。
基本案情:
A與B通過一次網絡組織的物品交換活動相識,某日A找到B,要其用1000元購買自己從某一景點所購有景點標志的價值5元的彩色油筆,B稱買其無用,A稱1000元只是往返這個景點所花路費,其蘊含紀念意義,B依然不愿購買,A隨即對B進行長達十分鐘毆打,并拿出隨身所帶水果刀向B索要了1000元,將油筆塞入對方口袋,離去。
爭議問題:
第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的行為屬于強買強賣,構成強迫交易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行為人使用了嚴重暴力構成搶劫罪;
第三種觀點認為構成敲詐勒索罪。
法理分析:
筆者通過對三種罪名的辨析,認為行為人A的行為構成搶劫罪,理由如下:
一、A的行為侵犯了他人財產所有權
在違背B真實意愿的情況下,迫使對方出資1000購買僅價值5元的油筆,A的行為已明顯且主要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所有權。
本案中A使用暴力手段迫使B購買本無購買意愿的彩色油筆,且對價極不相稱,其行為已侵犯了他人財產所有權;而對市場交易秩序的破壞程度呢,本案交易物品為某景點所供,景區物品所承載的往往不只是成本價值,還包括其所蘊含的屬地價值,具體數額難以確定,但以一般人的評價看來,還遠不至于達到1000元的交易價格,所以對市場交易秩序也有所破壞。但因此地與景區距離過遠,削減了對交易市場的破壞程度,所以A的行為更主要的是侵犯了他人財產所有權。二、A的行為可以評價為搶劫行為
行為人A對B進行長達十分鐘的毆打,并以水果刀相威脅,對其進行控制,使得被害人B在被劫走財物時不敢或者不能反抗,暴力、威脅程度已嚴重危及他人人身安全,可評價為搶劫行為。
從威脅手段來看。搶劫罪中的威脅手段是當面使用暴力脅迫的方式,當面劫財。敲詐勒索罪則是行為人使用威脅、要挾方法,通過對被害人實行精神強制,使被害人產生恐懼、害怕心理,不得己交出公私財物。從實施犯罪行為的暴力程度來看。搶劫罪中的暴力行為對被害人的心理上造成的恐懼感,與強迫交易罪中大庭廣眾之下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給人的恐懼感相差甚遠。強迫交易罪雖然規定客觀方面表現為以暴力、威脅等手段,并且規定了“情節嚴重”的行為才構成犯罪,但該罪與刑法分則中規定的侵犯人身權利的各罪相比是輕罪,處刑也相對較輕。
本案中,行為人A當面對被害人使用暴力,并當場獲取了財物,符合搶劫罪兩個當場的行為特征,且實際實施了暴力,而非僅限于精神強制,超出了敲詐勒索罪的評價范圍,排除敲詐勒索罪。行為人以水果刀相威脅,且實施了長時間毆打暴力,強制程度較高,已達到致使被害人不敢反抗、不能反抗的程度,嚴重危及B的人身安全,在搶劫罪評價范圍內,而非僅是迫使被害人接受明顯不公平交易的程度,已超出強迫交易罪所限定的范圍,所以,將A的行為評價為搶劫行為更符合法律規定。
三、A具有搶劫故意
以5元成本暴力迫使對方支付1000元的購價,雖具有交易的形式,但此看似合法的形式實則為幌子,是為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而服務,行為人A具有搶劫的直接故意。
搶劫罪、敲詐勒索罪均要求行為人在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強迫交易罪雖不排除行為人也有占有他人財產的動機,但該動機是為達成交易、獲取非法高額利潤的目的而服務的。強迫交易伴隨著“暴力、威脅”的發生,而行為人實施“暴力、威脅”的動機雖然可能是部分非法占有他人財物或者支付通過公平交易無法成交的低價,但其直接目的仍然是促進商品或者服務交易的實現。
本案中,行為人通過使用暴力手段、威脅的手段強迫他人與其達成了交易,但行為人也當場獲得了非法利益,兩種犯罪目的都有所體現,此時該如何定性呢。關鍵要看行為人是否是以達成交易為目的。因為強迫交易罪屬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立法者是想通過設置該罪名來規范市場交易秩序,打擊強迫交易行為,是對交易秩序的保護。
綜上,筆者認為將A的行為定性為搶劫罪較為妥當。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分則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高銘暄.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