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民事訴訟法》在2012年確立了國內公益訴訟。而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2013年的修改以來,已成為消費維權的重要替補手段。在公共利益保護的迫切要求下,其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也成為解決“公地悲劇”的訴訟方式之一。本文通過對國外消費公益訴訟請求權的相關規定的研究,探討其對我國公益訴訟的發展和完善的啟示。公益訴訟在中國的演變和發展是完善多元多層次消費維權法律體系的顯著的標志。
關鍵詞:消費公益訴訟;訴訟請求權;消費公益訴訟主體;損害賠償
中圖分類號:D9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226-01
作者簡介:王海蘊(1987-),男,遼寧本溪人,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消費公益訴訟是以維護眾多消費者公共利益為目的,由法令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針對損害或者可能損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不法經營行為,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活動[1]。在司法實踐中,因為消費者相對分散或者權利主體的缺位而很難得到保護,進而無法實現社會利益的有效保護。也是基于這樣,經過對海外相關消費公益訴訟制度進行簡單地整理與梳理,以此尋找我國相關消費公益訴訟制度的完善和啟示。
一、國外消費公益訴訟對訴訟主體的相關規定
公益訴訟制度最早可追溯羅馬帝國時期,當時的訴訟分類就有保護公共利益的訴訟一項,學界也普遍認為公益訴訟起源自古羅馬。縱觀海外公益訴訟的歷史發展,人們意識到“法令必需想辦法給沒有利害關系或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找到一個位置,以便防止政府內部的不法行為”[2]。
在《日本消費者合同法》中,規定了消費團體提起訴訟的制度。消費者組織根據日本有關的法律的規定,可以提起要求經營者停止侵害行為的訴訟請求,但不能提起有關損害賠償的請求。例如:經營者或廣告主進行虛假宣傳、在格式條框中增加自己的免責條款或者增加消費者的義務等侵害消費者的行為,不論其是否實際造成實害效果,符合法定資格的消費者組織均可向法院提起消費者公益訴訟,要求侵害者者停止侵害。不同于我國制度的是,在日本的消費公益訴訟中,資格消費團體可以與侵害者先達成調解,以書面的形式進行要求,對不法行為進行及時的處理。日本于2006年正式確立消費者團體訴訟制度,消費者團體享有的訴權范圍一開始僅限于禁令請求權。為能對群體性消費者糾紛提供損害賠償救濟,日本于2013年3月通過了《消費者審判程序特例法案》,允許經國家認證的消費者團體在符合一定條件下代替消費者向經營者提起損害賠償之訴,但對訴訟請求和損害賠償范圍進行了限制,其中請求的損害賠償對象僅限于財產損失而不包括人身損害或者精神損失。日本的民眾訴訟目的是為了公共利益,即是客觀上的法律秩序。這就弱化了個人利益的保護在訴訟中的體現。民眾通過訴訟手段維護個人利益的同時,也實現了了整體社會公共利益,進而在同一的法律秩序下,更好的保障個人的法律利益。
法國法律認為,消費領域集合性的、公益性的利益針對整個消費領域公共利益的抽象性損害,來源于個人利益的侵害卻又與個人利益不同,因此消費公益訴訟包括兩類:具有公益性的損害賠償之訴和經授權的損害賠償之訴,前者是保護集合性利益而提起的,而后者為保護消費者私人利益而提起的[3]。通過公益性的損害賠償訴訟請求獲得的賠償最終歸于消費者團體而非消費者個人。在經授權的損害賠償之訴中,為保護消費者私人利益而提起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直接融合了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4]。
美國法律中,與日本法律保護公共利益的目的不同,旨在保障廣大而分散的受侵害的個人消費者。消費者集體訴訟主要解決大量小額消費者爭議的非必要共同訴訟的法律制度。因此,其被譽為是“有史以來法律社會效益最大的救濟方式”。美國消費者委員會訴美國煙草公司案件就是很好的體現,最終煙草公司賠償廣大的煙民50多億美元。
二、國外消費公益訴訟的規定對我國相關制度的啟示
第一,增加民事訴訟起訴主體資格。在現行法律主體中增加公民個人的起訴資格,可借鑒法國法律的經驗,由經具有法定起訴資格的組織授權或認證的利害關系人,以受侵害的個人名義提起訴訟,法院可做出具有公益訴訟性質的判決,以保護其他相關受害人的利益。
第二,調整消費公益訴訟費用的承擔方式。可參考美國相關集體訴訟制度,在費用上,集體訴訟敗訴時,無需支付任何一方的律師費用;集體訴訟勝訴時,律師費從勝訴金額中由全體成員分擔[5]。
第三,放寬消費公益訴訟的可受案范圍。對產品質量的侵權案件以及利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并侵害消費者利益的案件也可納入到消費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中。
[參考文獻]
[1]江偉.民事訴訟法學關鍵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羅結珍譯.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85.
[3]鄧思清.論檢察機關的民事公訴權[J].法律出版社,2007:311.
[4][法]熱拉爾·卡.消費者權益保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王開定.美國集體訴訟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