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網絡已成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的個人信息作為極其重要的新興社會資源,已成為個人、企業甚至是政府競相爭奪的對象。但是大數據也因為其自身缺陷為這個社會、個人帶來了禍患。本文從個人信息的保護出發,通過因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的案件,來呼吁對個人信息的保護。
關鍵詞: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法律體系
中圖分類號:D923;D922.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229-01
作者簡介:邵美彥(1990-),女,山東聊城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也呈現高發態勢,并隨之而來的是與之密切相連的電信詐騙,甚至綁架、敲詐勒索,威脅著民眾財產安全,甚至釀成一系列生離死別的悲劇。數據顯示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全國法院新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495件。下面將從兩個案件入手來表明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
案件一:
山東臨沂“徐某某電信被詐騙案”。2016年8月,徐某某以568分的成績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2016年8月,剛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高三畢業生徐某某接到詐騙電話,被告陳某某等人以發放助學金的名義,騙走徐某某的全部學費9900元。當晚七點半左右,徐某某和父親前往派出所報案。從派出所出來后,徐某某歪倒在車上不省人事。當晚,醫生對徐某某進行了搶救,最終公安機關出具的死亡原因報告分析顯示:徐某某因詐騙后出現焦慮、憂傷、情緒壓抑等不良精神和心理因素的情況下發生心源性休克,心肺復蘇后繼發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案件二:
9月14日,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檢察院公布了一起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青島一家公用設施公司電力部門的女職工殷某由于工作關系,能接觸到各小區業主的姓名、電話、地址、身份證號等詳細信息。殷某利用職務便利,非法向管某提供2萬余小區業主個人信息,而這些信息又被進行二次倒賣。就這樣,殷某和管某二人做起了“只賺不賠”的買賣。經初步核查,自2015年開始至案發,管某共從殷某處獲取信息2萬余條,出售1萬5千余條,獲利2500元,每條不到2毛錢。一、誰“盜竊”了我們的個人信息
(一)什么是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有關人身財產和經濟政治社會活動的資料。就其種類大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人身方面,如出生、基因血型、身體健康狀態;婚姻家庭方面:父母,子女,配偶;經濟方面,如收入,財產;教育方面,如學歷學位,專業技能職位等。
(二)誰“盜竊”了我們的個人信息
9月12日,在半島記者參加的2017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網絡犯罪調查與人才培養主題論壇上,公安部網絡犯罪偵查專家直言,行業“內鬼”已成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主體。據了解,從2015年開始連續兩年開始集中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以來全國共偵辦此類案件2100起,抓獲各類非法犯罪人員5000余人,其中包括行業內鬼450余人。可見行業“內鬼”是盜竊我們信息的主要“黑手”。二、我國目前對于個人信息的立法現狀
我國對于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存在著明顯缺陷,沒有相關法律體系,相關條款闡述不清晰、不全面、不統一,除了刑法,其他法律都是通過間接性的規定來體現對個人信息的保護。
(一)我國《憲法》對此的間接規定體現在幾個法條上。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第3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二)在民法方面的規定來源于最高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千問題的解答》的司法解釋中指出“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斜或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三)在刑法方面,2009年2月28日出臺的《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條,雖然直接規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個人信息罪”、“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罪”兩項罪名。但不具體、不完善。
三、加強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
(一)立法層面
建立以《憲法》為基礎,以《個人信息保護法》為核心,以《刑法》為最后保障的系統的法律體系。沒有具體相關立法,只能從零散的部門法中需找法律依據是導致公民個人信息被侵犯的根本。由此可見,為《憲法》注入具體條文規定、建立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完善《刑法》,進一步明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界限迫在眉睫。
(二)健全信息管理分等級準則
建立健全相關行業準則,分等級、分行業建立相應的信息采集和利用的規范,為行業規范使用公民個人信息提供基礎依據;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技術保障體系,相關部門要繼續加大科技研發和資金投入,從管理和技術手段兩方面切實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
(三)完善侵害個人信息的救濟制度
沒有救濟就沒有真正的權利,賦予信息主體救濟的權利、明確規定救濟的途徑,公民個人信息權利才能落到實處。公民舉證困難、司法程序復雜是難題,在司法實踐中多數維權人以舉證困難或不能獲得相應賠償告終。對此,我認為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簡化司法救濟程序,在個人信息保護的訴訟中引入舉證責任倒置。另外,鼓勵受到侵犯的公民走司法援助,用公益訴訟代替個人訴訟以減少成本。
[參考文獻]
[1]李雪寧.論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D].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2]鐘瓊.我國個人信息的保護的立法現狀和完善[D].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