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 王延芬 李黃艷 宋平
摘要 目的:探討藥物不良反應的特點及規律,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方法:收集藥物不良反應報告96例,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評價。結果:96倒不良反應經即刻停藥或對癥處理后,痊愈及好轉率96.88%。結論:藥物不良反應經常發生,醫生與護士在臨床工作中必須掌握藥學知識,充分重視醫護一體化在藥物治療中的重要性,加強藥物管理,提高用藥質量,盡可能減少ADR對患者的危害。
關鍵詞 藥物;不良反應;統計分析;醫護一體化
藥物不良反應(ADR)是指藥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出現與治療目的無關甚至有害或意外的反應。近年來,隨著新藥的不斷上市及臨床用藥品種的增加,ADR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雖然藥物治療是臨床醫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保障患者用藥安全仍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強對ADR的預防和監測是醫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本研究對96例ADR報告進行統計和總結,分析ADR發生的臨床特點,保障臨床用藥安全。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某內科住院接受藥物治療后發生ADR的患者96例。
方法:通過分類統計,對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生ADR的藥物種類、給藥途徑、涉及器官或系統、主要臨床表現、藥物關聯評價、嚴重程度及恢復結果等方面進行分析評價。
結果
ADR患者性別及年齡分布:男女比例1:1.909,女性略高于男性?;颊吣挲g16~93歲,平均64歲,≥60歲68例(70.83%),發生ADR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
ADR的藥物種類:本組96例報告中,共涉及9類藥物56個品種,??浦饕盟幉涣挤磻^高,神經系統藥30例(31.25%),精神疾病藥23例(23.96%);其次是中藥制劑,13例(13.54%),見表1。
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96例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統主要是皮膚及其附件損害(39例,40.63%),主要表現為各種皮疹和瘙癢;其次為全身性損害(29例,30.21%)和神經系統損害(26例,27.08%)。
ADR給藥途徑及嚴重程度:主要給藥途徑為靜脈用藥,48例(50.00%);口服,42例(43.75%)。靜脈給藥嚴重程度最高。
96例ADR事件恢復情況:96例ADR經即刻停藥或對癥處理后,痊愈及好轉率96.88%。其中痊愈63例(65.63%),好轉30例(31.25%),未好轉2例,不詳1例。
96例ADR的藥物關聯評價:很可能有關67例(69.79%),肯定有關14例(14.58%)。
討論
患者自身因素:①發生ADR男女比例1:1.909,女性略高于男性,說明女性對藥物更敏感,可能與男女生理機能不同有關。②ADR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本組患者年齡16~93歲,因本組研究疾病譜主要為老年患者,故/>60歲的68例(70.83%)。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基礎疾病,機體各組織器官機能減退,故常聯合用藥。而老年人藥物代謝功能減弱,藥物半衰期延長,易于體內蓄積,極易發生ADR。調查發現,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因此老年患者用藥過程中應嚴格防治不良反應。③個體差異因素中不同個體對同一劑量的藥物也可有不同的反應,某些病理狀態也會影響機體各種功能,因而也能影響藥物的作用。因此,老年患者給藥時應因人而異,合理選擇、簡化用藥方案,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
藥物質量方面的原因:①藥物中的雜質、藥物中的微粒、pH值、酸堿度、滲透壓、藥物保管不當、輸液速度及濃度等因素均可導致ADR。許多藥物在應用一段時間后,也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②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組96例報告中,共涉及9類藥物56個品種,??浦饕盟幉涣挤磻^高,神經系統藥30例(31.25%),精神疾病藥23例(23.96%);其次是中藥制劑13例(13.54%)。③給藥方法方面的原因:個別醫生對藥物,特別是對新藥的藥理、藥效知識掌握不全,處方配置不當,也導致ADR發生。用藥途徑不當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和作用的發揮。ADR的臨床表現多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皮疹、皮炎、瘙癢、藥疹、面部潮紅、紫癜等,臨床較易觀察和發現,應及時給予處理。而對于一些較為隱匿的藥物反應,對人體損害較大,故臨床上醫護一體化的緊密配合尤為重要。后期藥物不良反應的上報還可為指導臨床安全用藥提供第一手資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