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 丁雪弘 周云華
摘要 目的:探討對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實施早期院內康復訓練的效果。方法:收治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患)L9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家庭訓練及照管,觀察組采用早期院內康復訓練,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實施早期院內康復訓練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 早期院內康復訓練;小兒腦損傷綜合征;腦癱
小兒腦損傷綜合征為出生1個月內因各種因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以姿勢相關障礙為主,也就是常說的小兒腦性癱瘓。此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是智力產生缺陷、行為出現異常、癲癇、精神障礙以及聽覺、視覺、語言障礙等一系列癥狀。近些年早產、新生兒窒息的搶救存活數量不斷增多,也增加了小兒腦損傷綜合征的患病率。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患兒98例,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患兒9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3例和觀察組45例。其中男42例,女56例;年齡0~2周歲,平均(0.56±0.4)歲;所有患者經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后,將先天性或遺傳代謝性疾病患兒排除,與小兒腦損傷綜合征臨床診斷標準符合。
方法:兩組實施的手術與接受的藥物相同。對照組實施醫院醫師及康復師指導之后選取父母在家實施訓練及照管。觀察組在醫院實施早期康復訓練,具體如下:①醫生將疾病的病因與病情及臨床癥狀詳細講述給患者的父母,對疾病治療的有效方法進行介紹,且對治療過程中的救治方法以及有可能產生的并發癥進行詳細解釋,獲取患者父母最大理解與最好配合。②院內康復性訓練,包含精細化訓練,如訓練患兒關注視覺與聽覺,可以播放一小段音樂或視頻,對患兒注意力進行訓練。以外界環境刺激患兒的感官,促使患兒的感官得以發展;強化的康復訓練,由護理康復師對患兒進行物品的拿、抓、放等一系列動作的訓練,經以上訓練提高患兒雙手的力量與靈敏度。同時協助患兒每天輕緩地伸拉雙腿,有利于雙腿力量增強;飲食及心理護理,囑托家屬準備含較高營養且種類較多的食物供患兒挑選;為患兒構建良好的心理狀態,令其認知到疾病完全能夠治愈,消除恐懼與憂慮,協助患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觀察指標:對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進行觀察,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好轉率之和。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對患兒實施不同的康復方案后,對照組顯效20例,好轉8例,無效25例,治療總有效28例(52.83%);觀察組顯效27例,好轉11例,無效7例,治療總有效38例(84.44%)。對比兩組統計的數據,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3.958 3,P=0.0001)。
討論
近些年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明顯提升了醫療水平,在新生兒中早產及窒息搶救成功數量每年持續增長,進而增加了小兒腦損傷綜合征的患者數量,雖然國內在治療小兒腦損傷綜合征方面獲取了一定的臨床經驗,并研發出經鼠神經生長因子肌內注射、腦肽口服、腦循環治療等多個小兒腦損傷綜合征治療方法,但是在后期康復訓練方面,不管是方法還是設施,相對都不夠完善。康復護理治療主要是指社會、醫學等因素綜合、協調的應用,對于殘疾患兒進行強化訓練,有效減少致殘因素產生的不便,進而盡可能提高患兒活動能力,實現在生活中能夠自理與重新參加社會活動的臨床目標。然而,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實施的康復訓練主要是利用醫院或社會等多項資源及設備,對腦癱患兒實施康復訓練。對于腦損傷綜合征患兒實施早期康復的訓練的目的在于最164中國社區醫師2017年第33卷第27期大程度地改善或恢復他們的智力以及運動能力。
在本研究之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4.44%,比對照組的52.83%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胡曉勇的報道相同,證實對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實施早期院內康復訓練,具有較理想的治療效果。讓患兒盡量更多地與外界事物接觸,能夠將其對于疾病的注意力轉移,利于康復訓練的實施。
綜上所述,對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采取早期院內康復訓練,在治療效果的提升方面具備較高的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