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強 高媛 程偉
摘要 目的:探討社區康復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的價值。方法;收治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社區隨訪和病情指導,觀察組給予針對性的社區康復干預。結果:治療后,觀察組認知行為能力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積極的社區康復干預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認知能力和社會功能,提高生存質量。
關鍵詞 社區康復;慢性精神分裂癥;療效
精神分裂癥是社區中常見的慢性精神疾病,其病程長,發病嚴重,治療效果不理想。為了改善這類患者的生存質量,人們越來越注重患者的心理一社會干預,希望能幫助患者早日康復。近年來,社區干預、家庭干預等措施不斷被應用于患者后期康復治療中,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社區干預,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認知能力和社會功能,最終幫助患者回歸社會。不同的干預措施有利也有弊。為了探討社區康復治療的應用價值,現針對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社區就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進行研究,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66歲,平均(58.0±2.0)歲;病程1~10年,平均(5.5±0.4)年。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39~68歲,平均(57.6±2.0)歲;病程1~12年,平均(6.5±1.01年。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患者或家屬知曉同意開展本次研究,所有對象均無藥物過敏或限制情況。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康復治療方法:①對照組給予常規的社區隨訪和病情指導,即定期上門回訪患者病情,積極與家屬溝通,告知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②觀察組給予針對性的社區康復干預治療。具體措施如下:心理一健康一認知行為干預,由社區專業的心理理療師進行個體或團隊的心理與認知行為干預治療,30min/次,1次/d。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如持續給予疾病健康知識教育,維持技能康復療效。辨別現存問題,發展應對技巧;通過潛在的引導,幫助患者樹立積極的思維,能提升認知,樹立信心。心理醫師還要識別不同患者的情緒,讓患者進行心情放松訓練。在干預之后,布置家庭作業,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并保持聯系,發揮家屬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幫助患者完成家庭作業。
觀察指標:比較患者精神狀況、認知行為能力和社會能力等。①采用社會功能缺損篩選量表(SDSS),給予項目(社會性退縮、家庭內活動、個人生活自理及對外界興趣等)調查,0~5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社會功能越強。②認知行為能力(ITAQ)問卷調查,了解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等方面狀況,0~50分,得分越高表示認知行為能力越強。③使用精神狀況(PANSS)量表評估,30個項目,分為7級評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精神狀況越差。
統計學方法:對于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精神癥狀、認知行為能力及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患者身心受到疾病的折磨,只有有效延緩病情,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學者認為現階段除了抗精神藥物之外,非藥物治療手段的應用價值更高。長期藥物治療雖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況,但是藥物不良反應也會降低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大部分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殘留癥狀,伴有社會功能缺失,這些問題嚴重困擾患者及家屬,大大增加了社會和家庭的負擔。
因此,WHO倡導開展社區康復干預,在社區發展新的康復治療模式,從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多角度給予患者干預治療,以改善患者殘留病癥和社會功能缺損等情況。近年來,社區康復治療中的心理療法已經得到人們的關注,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有目的的心理和認知行為干預,能減輕病癥、降低復發率,增強患者整體的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通過社區綜合康復治療后,患者整體精神癥狀、認知行為能力及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提高,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社區康復治療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顯著,值得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