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豪
摘要 目的:探討垂體后葉素聯合宮腔鏡治療剖宮產切口妊娠的臨床價值。方法:收治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69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采用B超監測下清宮術+甲氨蝶呤治療,試驗組采用垂體后葉素聯合宮腔鏡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術后各項指標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剖宮產切口妊娠;宮腔鏡;垂體后葉素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及進步,剖宮產在婦產科的運用越來越多,剖宮產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剖宮產切口妊娠屬于剖宮產術后出現的長期并發癥之一,若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及處理,患者將會發生不可控制的大出血、子宮破裂等危險,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為了分析剖宮產切口妊娠使用官腔鏡聯合垂體后葉素治療的療效,我院針對收治的患者進行了治療及觀察,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69例,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34例,年齡20~37歲,平均(28.36±2.14)歲;剖宮產次數1~4次,平均(2.81±0.26)次。試驗組35例,年齡20~39歲,平均(28.78±2.26)歲;剖宮產次數1~5次,平均(2.87±0.38)次。本次觀察均在患者及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情況下進行。 納入標準:符合子宮瘢痕妊娠超聲診斷標準、同意此次觀察的患者,符合絨毛組織診斷患者。排除標準:存在嚴重手術禁忌證的患者、存在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存在嚴重器質損傷的患者。 方法:①對照組實施B超監測下清宮術+甲氨蝶呤進行治療:給予患者肌內注射甲氨蝶呤1周后進行B超下清宮術治療。②試驗組實施垂體后葉素+官腔鏡進行治療:將3U垂體后葉素配置成10 mL的液體后,在患者宮頸12點處進行注射。等待宮頸外觀發白后,采用擴宮棒對患者宮頸進行擴張至8號,將電動吸引器的負壓調節到400mmHg,將7號半吸頭放進去進行吸宮術操作,操作完成后將剩下的3U垂體后葉素注射在患者宮頸部位。采用官腔鏡對患者子宮下段缺損處是否出現組織殘留現象及宮頸進行仔細檢查,若發現殘留,及時給予清理,手術結束。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前B HCG水平及β-HCG水平下降至正常水平的時間、術后月經復潮時間。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月經復潮時間比較:對照組與試驗組手術時間、出血量及術后月經復潮時間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術前β-HCG水平及β-HCG水平下降至正常水平的時間比較:對照組與試驗組術前B HCG水平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β-HCG水平下降至正常水平的時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剖宮產切口妊娠屬于臨床中較為少見的一種妊娠現象,其主要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臨床認為可能與之前患者進行的剖宮產手術導致子宮切口部位的肌層內膜受到嚴重損傷、修復不完善、子宮切口愈合效果不佳及瘢痕過大等因素有關。剖宮產切口妊娠給患者帶來的影響較大,及時、有效的手術治療對于患者尤為重要。 臨床中一般采用清官術聯合甲氨蝶呤進行治療。清宮術手術風險較大,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大出血現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官腔鏡聯合垂體后葉素進行治療的方式能在手術過程中明確患者子宮及官腔內妊娠組織是否清除干凈,在宮腔鏡下進行手術能有效破壞妊娠組織的活性,對患者病灶進行檢查,將患者的恢復周期縮短,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負擔。垂體后葉素屬于臨床中一種縮宮素及血管加壓素,有著強烈的收縮小血管作用;半衰期較短,對于平滑肌有劇烈的收縮效果,在手術中直接在宮體上注射垂體后葉素能有效加強子宮的收縮,有效降低大出血風險,達到一定的手術效果m。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切口妊娠患者實施宮腔鏡聯合垂體后葉素治療的臨床價值較高,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盡快恢復患者身體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