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安
目前,初中詩歌教學的主流思路還是從詩歌本身出發的情境、審美、詩意的主動引導。如果學生接受程度有限,這樣的教學模式就難免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在中考壓力下,很多老師也退避三舍,把詩歌教學局限于默誦默寫上,這更加分裂了詩歌教學的領悟和運用。因此,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詩歌教學和作文教學緊密聯系,用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方式來提高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具體的方式就是詩歌入文,讓詩歌以多種方式進入到學生的作文中去。
國內對于詩歌的教學研究真的不少。筆者通過知網查詢有關詩歌詩詞教學的文獻,發現情境教學、審美情趣、詩意等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關鍵詞,這和我聽過的很多詩歌教研課保持高度一致。這充分說明,大部分研究者研究的默認出發點是孩子們還是愿意接受詩歌教育的,他們欠缺的只是在授教上的詩意體現和教法創新。如果學生到初中了還僅僅只能背誦不到十首詩,如果很多學生連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詩詞都做不到,我們怎么能僅僅以一種“陽春白雪”的方式讓他們對詩歌心生向往和仰慕呢?
筆者工作單位為城鄉結合部學校,校內很多孩子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弟,語文素養薄弱。而另一部分本地戶口孩子,也基本來源于整體文化教育程度較低的農村城鎮化居民的家庭。他們中有相當數量的孩子連拼音都無法準確認讀,更不用說詩歌的積累與沉淀了。我在任教學校做過相關的調查統計,絕大多數孩子進入初一的詩歌積累量都沒上兩位數。面對這樣的基本情況,如果我們一味站在人文素養的高度,以詩歌的意境美、情感美來引導這些孩子投入對詩詞的熱愛,似乎是緣木求魚了。從另一方面來看,在初中階段,由于中考這個指揮棒的存在,詩歌的功能越來越被弱化為考試的十分背誦默寫題目服務。學生三年反復背誦默寫,不斷鞏固;教師勤抓不放,循環檢測。在學生真正對詩歌有了自覺積累的基礎上,再多想想辦法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我們可以有這樣的思路來開展。
將活動作為是一條線初一、初二、初三分別有詩歌入文的作文課堂教學活動。每學年還分別有詩歌的激趣活動。詩歌入文即研究將詩詞通過直接引用、間接引用、化用等方式與作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兩者的結合上有直觀感受,同時看到結合之后他們作文的變化。而詩詞的激趣活動是放在學生對此已經有一定的信任度上,簡單說就是再添一把火。
將數據作為另一條線初一入學能力前測作文中運用詩歌的人次和作文分數,每次區統一檢測作文運用詩歌人次和作文分數,每學年一定數量學生詩歌積累抽樣調查。這些數據的作用在于及時地反饋給學生一個信息,讓他們在接受詩詞入文的作文教學過程中看到成果、保持信心、堅持做法。兩條線是互為補充、互為動力的。
我僅就詩詞入文關于點題方面具體舉例。我曾經布置自己班上的學生寫過作文《我心中的那個夢》,很多同學的開頭就是簡單地照搬題目。如果他們能有意識地運用詩歌,那么開頭就可以是下面這樣。
1.“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我一直都夢想自己能像曹操一樣,氣吞山河。在我存在的小小世界里,揮斥方遒、笑傲考場……
2.曹操立于碣石山巔,俯瞰澹澹之滄海,竦峙之山島,遙望日月、星漢。那是何等的英雄形象。我雖沒有這般恢弘的胸懷,但心中依然有一隅凈土,十幾年不變地藏著那個小小的夢。
兩相比較,學生簡單的作文開頭和經過詩歌運用的開頭有明顯的區別。運用詩歌開頭的作文起碼有了一點亮色。
結尾間接引用點題,于是想起了陶淵明。那是怎樣一位智者啊!遠離車馬的喧鬧,悠然獨居于南山下。在籬笆邊漫步,信手采菊,信眼望山。聽從自己內心的訴求,過著自己想要和需要的生活,這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初中生最重要的考試是中考。《2016年廣東省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大綱》在語文中考關于詩歌的說明,表面是只有“默寫大綱規定的古代詩歌及文言課文的名句”。但同樣在“內容和要求”中,對于“運用”層次還明確提出“把學到的語文知識用到新的語文實踐中,比較靈活地解決不同情景中的實際問題”。前面對于詩歌的想法,其實正是契合了這個觀點;詩歌學習不但在背,更在運用的更高層次上。
與其被動地在高處號召,繼續以“陽春白雪”吸引學生,不如退而求之,就讓學生直接在考試中因為背、用詩歌而受益,因此自覺地增加詩歌的學習和積累。如果一些老師能于此想法有交集,走出自己的拓展詩歌之路:又或者一些老師能藉此扭轉自己“重背默輕感悟”的教學思路。如果能讓這部分老師做小小的改變,那他們所能改變的學生的數量將是不可估計的,他們對詩歌傳承所起的作用也是無法估量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