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倫剛
摘要 目的:探討舒芬太尼與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全憑靜脈麻醉用于神經外科的手術效果與安全性。方法:選擇神經外科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觀察組采用舒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比較兩組麻醉效果。結果:對照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均明顯少于觀察組但<0.05);觀察組疼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P<0.05)。結論: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對患者的麻醉效果均較好,瑞芬太尼能加快患者蘇醒,舒芬太尼能明顯減輕患者痛苦。
關鍵詞 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丙泊酚;全憑靜脈麻醉
神經外科是醫院重要的組成科室,神經外科患者的病情大多較為嚴重,最常用的治療手段為手術治療。臨床研究結果證實,手術治療的效果不僅與患者的個人體質、手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水平、疾病的嚴重程度等有關,而且與麻醉藥物和麻醉方式具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因此選擇好合理、科學的麻醉藥物和方式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就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全憑靜脈麻醉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發揮的作用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1-12月神經外科收治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69.62±12.62)歲。按照隨機分配表將上述患者分為兩組,對比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
病例選擇標準:①兩組患者均未有手術禁忌證,均未對本研究使用的相關藥物產生過敏樣反應;②兩組患者均未有其他嚴重的內科疾病或腫瘤,無免疫障礙或凝血障礙疾病等;③兩組患者均了解本研究相關內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對照組的麻醉誘導藥物為咪達唑侖、維庫溴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觀察組的麻醉誘導藥物為咪達唑侖、維庫溴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兩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均持續泵入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維持有效血藥濃度。
療效評價和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指標主要包括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呼吸及血氧飽和度;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及術后的疼痛評分,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10分制,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嚴重;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麻醉前后生命體征變化的比較:麻醉前后,兩組患者分別進行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兩組進行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均較穩定,刺激性較小,見表1。
兩組患者蘇醒時間、拔管時間、疼痛評分的比較,見表2。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手術后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寒戰、惡心、嘔吐、高血壓、低血壓、蘇醒延遲等,對照組共有3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10.0%;而觀察組共有4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13.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本研究證實,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均能夠用于神經外科手術中,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但是兩種藥物各具優勢和劣勢,瑞芬太尼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蘇醒時間,而舒芬太尼的鎮痛效果則比較好,臨床上可將兩麻醉藥物聯合應用于神經外科手術中。
理想的麻醉效果應該是麻醉起效快,鎮痛、鎮靜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和血流動力學等的穩定,減少患者躁動不安現象的發生,不易引起不良反應,且對患者神經功能等的損害性較小。理想的麻醉效果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能夠促進患者的蘇醒和患者病情的恢復,但是要想達到理想的麻醉效果,不僅需要選擇合適的藥物,還應根據患者的基本資料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
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舒芬太尼起效較快、鎮痛作用較強,經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后能夠迅速彌散,故而能夠有效抑制氣管插管和拔管時患者的過激反應;而且舒芬太尼能夠有效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兒茶酚胺等的濃度,所以其維持血流動力學和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效果強于瑞芬太尼。但是瑞芬太尼并非沒有優勢,本研究試驗結果證實,使用瑞芬太尼麻醉的患者蘇醒較快,這可能與瑞芬太尼的藥物代謝有關;與舒芬太尼相比,瑞芬太尼的半衰期較短,能夠快速在人體中被代謝,當機體不再持續泵入藥物時,體內瑞芬太尼的鎮靜、鎮痛時間維持不了多久;而且瑞芬太尼特別適用于肝臟功能異常或是肝臟疾病的患者。與舒芬太尼不同,瑞芬太尼不經肝臟代謝,不增加患者的肝臟負擔,主要是通過組織和血漿中的非特異性酯酶水解,不易在患者的體內造成累積,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極高。
總之,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各有優缺點,需要根據患者的基本資料和病史進行合理的選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