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蒲松齡在寫《聊齋志異》之前在路口擺茶攤,免費招待過往行人,把茶客講的故事積累整理下來,就成了《聊齋志異》的寫作素材。廣泛的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就是蒲松齡留給我們的寫作啟示。我從多年的教學中總結出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途徑有向生活要素材、向閱讀要素材、向教材要素材。
一、素材來自于生活
紙上得來終覺淺。學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為沒有鮮活的材料可寫。寫作的過程,是觀察、思維和表達緊密結合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走向課外,學會觀察五彩繽紛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奧妙;學會接觸課外生活,感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學會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領悟人生的意義和真諦,從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形成自己獨特的創造性思維。
首先是觀察生活。生活是寫作材料的源泉,觀察是寫作的門徑,只有熱愛生活并且善于觀察的人,才能從生活中發現許多可寫的素材,并產生強烈的寫作愿望;只有源于細心的觀察、冷靜的思考、合理的聯想或想象,才能讓寫作內容真實、理智而生動。
再次就是體驗生活。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校園生活單調乏味,這也是造成學生寫作煩惱的客觀原因。某種意義上說,與其說學生缺乏生活閱歷,不如說是學生缺乏生活體驗。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敏感地體驗生活,并養成體驗生活的習慣,鼓勵學生積極地參加各種活動創造素材,在參與過程中用心感悟,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是利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來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素材的。作為老師要想讓學生寫作時沒有“囊中無米”的尷尬,要指導同學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因為生活是創作之源,也是培養學生感悟能力的一塊沃土。
我指導學生開展的活動有班級活動(主題班會、手抄報、能力大賽),體育比賽(跳繩、跑步、跳遠、拔河),語文活動(演講比賽、朗誦會、故事會、課本劇表演);還鼓勵學生在家體驗生活,如母親節,布置學生給父母洗一次腳,學做一道菜等;還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到敬老院打掃衛生,到街道進行環保宣傳。在各種活動中將所獲得的素材儲藏在自己的腦海。當寫作時,就能從豐富多彩的素材中選取合適的材料,寫出感情真摯的文章。
二、素材來自于閱讀
積累素材除了生活渠道之外,還有閱讀途徑。作為老師要拓展學生閱讀視野,奠定作文創作基礎。引導學生除了閱讀課本之外,要廣泛地閱讀課外書籍,在讀書中不斷接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熏陶,并不斷積累,一個好詞、一個寓意深刻的成語、一個優美句子、一個精彩片段、一篇有教育意義的文章,都可以成為學生積累的素材。而古今中外名著,內容包羅萬千,欣賞價值大,是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我們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多讀。在課外閱讀時不光要把碰到的有價值的、寫得精彩的名篇佳段,存入作文材料庫,在閑著的時候朗讀或背誦。這樣,能逐步改造我們的語言,提高作文素質對一些精彩的片斷,要轉述下來或記錄下來,以便日后溫習。如《紅樓夢》中生動的人物形象,《水滸傳》中典型的景物描寫,《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舌戰群儒”“隆中對”等精彩的經典故事。
如果學生平時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讀名著,還可以引導他們看看隨手就能拿到的報紙、雜志,它們不光是閱讀庫也是信息庫,是我們了解世界和社會的窗口。多讀,能陶冶我們的性情,能培養我們高尚的道德品格,能拓寬我們的思路,能彌補我們生活的缺陷,能幫助我們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地觀察生活、了解世界,還能擴大我們搜集積累材料的空間,把歷史和現實有機地統一起來。
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日常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每節課開始五分鐘有個“文化快餐”,主要是講時事新聞:中午有個“文化中餐”,由一位同學朗誦美文,其他同學從內容結構等角度進行賞析;每周舉行一次讀書推介會,一周確定一個主題,同學們閱讀書刊,并把自己覺得優秀的篇目推薦給小組同學閱讀,小組成員再從中選好的文章或書刊推薦給大家,而且要講推薦的理由。當然我們還要強調學生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并學會遷移、運用。
三、素材來自于教材
目前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也是我們學習語言取之不盡的倉庫,這就為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運用范文向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幫助學生積累寫作資料,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許多課文可以成為學生寫作參照的對象,如朱自清的《春》是繪景的范文,莫懷戚的《散步》是敘事的范文,《鄧稼先》是寫人的范文。許多詩文中的至理名言可以成為寫作中很好的論據,如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揭示逆境出人才的句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表現舍生取義的句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揭示人生哲理的句子“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如能把教材中的詩詞歌賦、名言警句、歷史典故點綴在自己的文章里,不僅能大大豐富文章的內容,還能使文章神采飛揚。許多課文中所塑造的形象可以成為我們生寫作中最好的素材,如以國事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的鄧稼先等;熱愛祖國,棄醫從文的魯迅;熱愛科學、不慕名利的居里夫人等。指導學生立足教材,深掘進入,會給我們的作文教學帶來無盡的生機。
我們可以指導從自然、親情、理想信念、求知、科學探索、藝術、生命、成長、人物風采、名勝古跡、社會現實等諸多方面著手建立素材庫。
總之,我們如果能指導學生從生活、閱讀,教材中獲取豐富的知識,開闊視野,他們寫文章便有了“源頭活水”,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