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秀
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筆者嘗試進行了生成性作文的理論探究,并試圖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
一、直接間接積累素材,生成作文資源
1.觀察生活,獲得內心體驗
任何形式的生成作文,都需要一個原點,這個原點就是生活。獲得豐富而完整的作文生成材料,重要渠道之一是觀察。觀察的過程就是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通過觀察激活寫作靈感,喚醒寫作情感。
孕育情感特定觀察。首先從情感入手培養深度的興趣和激情。學生對觀察對象有了興趣,為其后的細致觀察和把握特征創造條件。其次從需要入手,培養、提升和強化生成作文的注意力。
調動感官獨特觀察。每個學生都是個體性的,獨特的。學生的個體性和個性化決定了在觀察對象時,都自發融進了他作為生活個體的個性傾向。
注重細節細膩觀察。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層次,由淺而深地觀察。生活的本質往往蘊含在細節中,注重觀察對象的細節,反復深入地感受體驗,是把握觀察對象本質的有效途徑。
2.品味文本,感悟名家技巧
如翻開厚厚的《圍城》,我們把信手拈出的一串帶著濃郁生活氣息的妙語和學生一起欣賞:“方鴻漸給鮑小姐一眼看得自尊心像泄盡了氣的橡皮車胎。”“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著眼淚,像夏天早晨革命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微笑從心里泡沫似地浮上臉來,痛也忘了。”“橡皮車胎”、“露水”、“泡沫”,這些人們司空見慣的意象就這樣走進文學藝術的高雅殿堂,帶來審美的愉悅。
3.移情、思考、審美,內化素材
學生通過對觀察閱讀生成的素材再加工,加深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內化在心中,得到的事物表象就越清晰,內心體驗越深刻。
移情。指在觀察或閱讀過程中被喚起而進入有意識的幻想和特定心理傾向的再現方法,如情緒追憶、情感換位等。
思考。要學會深思,在原有思想的基礎上,開拓出新的思想,新的意見。要反方向思考,從某一固定的意義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斷與認識。
審美。引導學生將個體真實的情緒釋放出來,并融入到景物之中去,使“我”與“物”的色彩和諧統一。
二、教師主導和學生主動,創設生成作文路徑
1.創設生活原型原境,提取潛伏素材
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的,利用具體的情境喚起學生相應感知。教師創設生活原型情境,營造一個讓學生可知可感的氛圍,使學生產生相應的回憶,提取積淀潛伏的素材。
依托線索提取素材。教師幫助學生發現、尋找和捕捉情境中的各種線索,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與作文有關的線索,有效地提取貯存在記憶中的某種形象、某種情緒等素材。
現場即時提取素材。當產生了某種表達欲望的時候及時地把它們寫下來,一方面教師可有意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練習即時寫作:另一方面,可在教室開辟隨機動態習作園地,鼓勵學生隨時習作,隨時把自己的習作在園地里展示出來,與同學共享。
2.創設體驗情境,生成個性化語言
教師想盡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手段,創設一定的情景,誘導、激發學生相關的體驗,從而使學生產生寫作欲望,促使作文的生成。
扮演生活角色。設計諸如風雨中的撿破爛者,清晨寂靜街道上的清潔工等作文對象,讓學生試著擔當、扮演著這些角色,學生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動地經歷角色的心理活動過程,從而產生心理體驗。
喚醒生活體驗。設計提示語:喚起回憶、引起聯想、觸發情感、啟迪思維、開拓思路。捕捉到學生寫作的“興奮點”和“動情點”;能一下子“驚醒”學生心中儲備的表象,并能把它貫通起來,獲得寫作的沖動。展示時文作品;通過向學生展示課文或貼近學生生活的時文等,讓學生體會他人文章所蘊含的生活韻味,從而激活積淀在學生心底的生活體驗。
表達獨特體驗。詩化的語言,用詩化的語言,探索隱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情感化語言學生心中積累了或悲傷、或歡喜的情感體驗,運用富有情感性的語言(痛苦的語言、流淚的語言、歡笑的語言)來作文。個性化語言:學生原創性的思想和真實化的情感,需要用烙有學生主體生命痕跡的言語來表達。
三、搭建專題平臺,多途徑傳遞所見所思所感
1.搭建日記寫作平臺
為學生構建日記寫作的平臺,讓學生通過日記記錄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2.借鑒課本意境生成的平臺
借鑒點染中的意境、鑒虛實中的意境、化用中的意境、寄托中的意境。如借鑒點染中的意境。在敘事抒情之后點染景物,別有意境。如學生在《人性的光輝》一文中,寫一位大山里的被遺棄的女孩收養了一位更小的女孩后,在結尾寫道;她望著綿延的群山籠罩在一片霧氣之中。待霧氣散盡,她看到大山的盡頭,有一片新綠的竹林,沐浴在縷縷晨輝中。
3.聚焦生成要素,暢通生成途徑
從自學活動、自由感悟、引發體驗、質疑問難中生成悟性、生成靈性、生成人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