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摘要 目的:探討鞣酸苦參堿膠囊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50例,采用鞣酸苦參堿膠囊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49例有效,有效率98%。結論:鞣酸苦參堿膠囊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消化內科;鞣酸苦參堿膠囊;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導致胃腸道組織功能出現異常變化,影響了正常生活及工作狀態。為了改進早期治療方案,需倡導對IBS采用新型藥物進行治療,發揮鞣酸苦參堿膠囊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避免對患者腸道組織功能產生不利影響。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患者50例,對其展開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腹瀉型IBS患者50例,年齡22~55歲,平均(38±2.5)歲。其中,男30例,平均年齡(39±1.8)歲;女20例,平均年齡(36±3.1)歲。臨床初步觀察,患者主要存在腹痛、腹瀉、便秘、腹脹、胃灼熱、惡心、嘔吐等,多數患者為>2種癥狀并存。
方法:對患者使用鞣酸苦參堿膠囊治療;于治療后2個月,回訪調查患者康復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腹痛、腹瀉、便秘、腹脹、胃灼熱、惡心、嘔吐等完全消失;②顯效:腹痛、腹瀉、便秘、腹脹、胃灼熱、惡心、嘔吐等基本消失;③有效:腹痛、腹瀉、便秘、腹脹、胃灼熱、惡心、嘔吐等明顯改善;④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
結果
療效:治愈44例(88%),顯效3例(6%),有效2例(4%),無效1例(2%),總有效49例,總有效率98%。1例由于病情嚴重,短期治療無效,延長3 d治療,腹瀉型IBS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治療前后的癥狀比較:對50例患者腹痛、腹瀉、便秘、腹脹、胃灼熱、惡心、嘔吐等進行綜合評估,治療后患者腹瀉型IBS病癥變化明顯優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消化內科疾病對患者健康具有不利影響,對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擾。腹瀉型IBS是消化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對其采用鞣酸苦參堿膠囊治療是一種有效方式。實際治療階段,要結合腹瀉型IBS癥狀變化情況,調整治療方案。鞣酸苦參堿膠囊為豆稈植物苦參的根提取的總生物堿與五倍子提取的鞣質經反應而得的一種有機鞣酸弱堿鹽,經口服后,在胃液的酸性條件下溶解,游離出苦參總生物堿和鞣質而發揮藥理活性??鄥⒖偵飰A中的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升高白細胞數、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鞣質可使腸黏膜表層內的蛋白質沉淀,形成一層保護膜而減輕刺激,降低炎性滲透和減少腸蠕動,起收斂止瀉作用。
現代消化內科理論研究中,重點探討了關聯性疾病后期并發癥的治療措施,為提高患者康復水平提供科學指導,避免感染并發癥造成的不利影響。現階段,免疫性疾病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對身體內部多個臟器組織構成了危害。有資料顯示,腸易激綜合征在全球發病率極高,在各地區的患病率也不盡相同,西方國家8%~23%,高于亞洲國家的5%~10%,且多見于女性。臨床上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及不定型4個亞型,其中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約占75%。診斷前癥狀出現≥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不適時感覺不舒服,而非疼痛,篩選患者時,疼痛和(或)不適出現的頻率≥2 d/周,大便性狀(腹瀉型):排便不成形(糊狀)或水樣便比例≥25%及硬或塊狀便比例<25%,就診之前癥狀/>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鞣酸苦參堿膠囊具有抗感染、抗過敏、抗病毒、調節免疫功能、升高白細胞、保護腸黏膜的作用,該藥本身沒有直接的抑菌作用,所以不影響腸道正常菌群,基本無不良反應、安全性好、且療程短、經濟,具有推廣價值。
總之,腹瀉型IBS采用鞣酸苦參堿治療效果明顯,可從多個方面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實現了臨床治療效果的最優化。同時,對IBS采用鞣酸苦參堿膠囊治療過程中,也可對胃腸道組織進行無菌化處理,可起到良好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