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璟 曹平
摘要 目的:探討胰島素泵聯合微量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療效。方法:收治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65例,按掛號單雙數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給予微量泵胰島素治療,試驗組實施胰島素泵和微量泵聯合治療。結果: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的血糖達標和血酮轉陰時間短、維持胰島素量少、住院日短、低血糖發生率低、總有效率高(P<0.05)。結論:胰島素泵聯合微量泵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療效較佳。
關鍵詞 糖尿??;酮癥酸中毒;胰島素泵;微量泵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為糖尿病嚴重急性并發癥,患者胰島素含量降低,升糖激素分泌明顯增加,引起代謝性酸中毒、高血糖、電解質紊亂、酮尿和高血酮等癥狀。DKA為糖尿病并發癥重癥,對患者健康有極大威脅,嚴重者可發生休克、昏迷及意識障礙等,危及生命,早期應給予有效性治療。此文納入2015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DKA病例數共計65例,探討胰島素泵和微量泵聯合治療的療效,報告如下。
資料和方法
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DKA患者65例,按掛號單雙數分組。入選病例均詢問病史,體格檢查,監測尿酮、尿糖、血酮、血糖、血氣分析,按WHO糖尿病酸中毒診斷標準確診。對照組31例,年齡40~79歲,平均(59.29±6.21)歲;男19例,女12例;病程0.5~9年,平均(4.16±0.58)年。試驗組34例,年齡40~78歲,平均(59.14±6.53)歲;男24例,女10例;病程0.5~9.5年,平均(4.44±0.67)年。兩組均排除嚴重肝腎原發疾病、心腎肝功能不全、高血糖高滲狀態和造血系統疾病患者。在患者年齡、性別及病程資料上對比有均衡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①對照組實施微量泵胰島素治療:在患者未正常進食之前,使用微量泵持續靜脈輸注普通胰島素,輸注速度0.1 U/(kg·h),每小時測定血糖,并按血糖調整速度,使血糖控制在10 mmol/L左右;待正常進食,停用微量泵。每天3餐前及睡前給予胰島素皮下注射,分別為30%、20%、20%和30%,嚴密監測血糖,適當調整基礎用量及餐前用量。②試驗組實施胰島素泵和微量泵聯合治療:選擇美敦力508胰島素泵,腹部皮下埋置輸注管針頭;諾和諾德門冬胰島素筆芯。在患者未正常進食之前,使用胰島素泵泵入基礎量,微量泵持續靜脈輸注,輸注速度0.1 U/(kg·h),每小時測定血糖,并按血糖調整速度,使血糖控制在10 mmol/L左右;待正常進食,停用微量泵,使用胰島素泵,基礎量為全天用量40%~50%,其余是餐前負荷量。嚴密監測血糖,適當調整基礎用量及餐前用量。
診斷標準:①血糖達標:空腹血糖(FBG)范圍3.89-6.1 mmol/L,餐后2 h血糖(2h PG)4.4~8.0 mmol/L,睡前血糖7.5 mmol/L。②低血糖:血糖濃度<2.77 mmol/L。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血糖達標和血酮轉陰時間、維持胰島素量、住院日等,觀察、記錄兩組低血糖發生例數,組間比較。
療效判定標準:①無效:經治療,患者三多一少、胃腸道及呼吸系統等癥狀無變化,或者病情加重;②有效:經治療,患者三多一少、胃腸道及呼吸系統等癥狀明顯減輕;③顯效:經治療,患者三多一少、胃腸道及呼吸系統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率+顯效率=總有效率。
統計學方法:對本文所得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x±s)表示;所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8.52±2.31)d,血酮轉陰時間(3.45±0.46)d,維持胰島素量(54.48±7.83)IU,住院日(11.36±2.49)d。試驗組血糖達標時間(5.03±2.66)d,血酮轉陰時間(1.20±0.57)d,維持胰島素量(37.40±8.77)IU,住院日(7.25±3.13)a。兩組中試驗組的血糖達標和血酮轉陰時間短,維持胰島素量少,住院日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低血糖發生情況:對照組低血糖例數6例,發生率19.35%。試驗組低血糖例數2例,發生率5.88%。兩組中試驗組的低血糖發生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77.42%,無效7例,有效13例,顯效11例。試驗組總有效率97.06%,無效1例,有效11例,顯效20例。兩組中試驗組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現階段,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不斷改變,糖尿病發生率逐年升高,引得臨床關注。受到外界刺激、藥物及感染等因素影響,患者體內胰島素含量降低,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引起病理改變,如酮尿、電解質紊亂、高血糖、代謝性中毒和高血酮等。糖尿病引起DKA的機制:①體內胰島素明顯不足,影響葡萄糖利用,引起糖代謝障礙,誘發DKA;②拮抗胰島素激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及肌糖原分解增多,強化肝內糖異生,肝臟和肌肉中的糖釋放增加,從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質分解代謝增加,血糖水平升高,酮體大量積聚,引發DKA。
DKA在各種指南里已經有詳盡的搶救方案,胰島素治療為重要一步。使用胰島素持續給予靜脈輸注,為治療DKA有效且簡單的方法。靜脈給藥胰島素0.1U/(kg·h),便能使血漿中胰島素水平維持在100~200 mU/L,對糖原分解和異生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脂肪分解,控制血糖,減少酮體產生,恢復酮體及糖正常代謝。既往胰島素靜脈輸注時多通過肉眼數滴數,以此判斷和控制用量,胰島素進人體內的速度較不均勻,誤差大。胰島素用量過大可引起低血糖、心律失常、低血鉀和繼發性腦水腫,用量過小療效不理想;給予患者皮下間歇注射,見效慢,易延誤最佳治療時間。胰島素泵靜脈輸注可模擬人體胰島素持續基礎分泌量,并能在進餐時進行脈沖式釋放,較好地控制胰島素釋放劑量和脈沖式釋放時間,具有緩慢性和持續性特點,夜間胰島素水平充足,防止由于夜間分泌不足引起SOMOGYI(低血糖后高血糖)。微量泵持續泵入胰島素,與多次注射相比,更接近人體分泌曲線,肝糖異生和脂肪分解能被完全抑制,有利于糾正代謝紊亂,不良反應少,發生低血鎂、低血糖、滲透壓失調、低血磷和高乳酸血癥等概率低;相比于胰島素泵,也具有給藥精確、24 h持續輸注胰島素的特點,同時操作簡易,吸收快,能根據血糖調整用量。微量泵聯合胰島素泵,可取長補短,更加保證了治療效果,搶救更有效。胰島素泵和微量泵聯合治療的具體操作:在患者未正常進食之前,使用胰島素泵按基礎量泵入胰島素,給予機體基礎支持;使用微量泵按0.1 U/(kg·h)持續靜脈輸注胰島素,每隔1 h監測1次血糖,根據血糖結果調整速度,維持血糖水平在10mmol/L,使血糖水平在安全范圍之內,同時對患者積極補液,糾正酸堿平衡及電解質紊亂;待正常進食后,停用微量泵,全日使用胰島素泵40%~50%做基礎量,其余的是餐前負荷量,按血糖情況適當調整基礎用量及餐前用量。未正常進食之前兩泵聯合,微量泵以其易操作、給藥恒定和精確等優點,克服胰島素泵無法快速降糖和靈活調整給藥速度問題,小劑量持續靜注胰島素,使血清胰島素保持有效、恒定水平,使血酮和血糖穩定下降,預防低血鉀、腦水腫和低血糖;正常進食后停用微量泵,更加便于患者活動,使胰島素泵發揮模擬正常生理性胰島素分泌,加上個性化調節基礎用量及餐前用量,療效更佳。
我院為研究胰島素泵聯合微量泵治療DKA療效,設兩組做比較研究。兩組中試驗組的血糖達標和血酮轉陰時間短,維持胰島素量少,住院日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差異表明胰島素泵聯合微量泵有更好的效果,對促進患者血糖達標及血酮轉陰作用顯著,減少維持胰島素用量,縮短住院日。試驗組低血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可見胰島素泵和微量泵聯合治療DKA效果顯著,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在臨床上具有推廣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