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永
“普通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指出,學生“能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象;能有依據、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發現;能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則能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言語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這些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是和語文教學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可是在實際中,有些語文課,由于教師備課匆忙粗糙,對教材研究不深,習慣于搬用教參等資料,教師要學生思考的問題雖然一大堆,但是沒有多大價值,沒有什么新意和重點,缺乏藝術性,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更無法牽引學生進行反復閱讀、深度思考,造成學生思維能力的缺失。因此,以具體的事例探討如何更有藝術地設計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提升學生語文思維能力這一核心素養,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在無疑處設疑,激發學生的思考
文學作品的閱讀和賞析,是閱讀能力的主要體現。畢竟,經過歲月沖刷而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幾乎集中了文學的所有表達手段和人類的所有情懷。文學作品凝練的語言、曲折的表達、含蓄的感情,與網絡文學截然不同,會給學生造成閱讀障礙。教師需要在無疑處設疑,舊材料中出新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和思維,享受到思維的樂趣,從而實現閱讀能力、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
以杜甫的《絕句》為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筆者設置了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1.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是什么?問題2.根據表達情感的需要,詩歌才有哪些修辭方法?問題3.就表達情感看,如果四句詩只能留下一句,你準備留下哪一句?(哪句詩的用語顯得特殊特別?
問題1、問題2是引子,學生能夠輕松解答。問題3才是要點,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語言欣賞能力。學生比較熟悉這首詩,知道這首詩運用了“對偶”修辭方法。只有問題1、2,沒有問題3,學生的思考只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即問題1、2因為缺乏思維深度,在高中階段已經沒有多少價值。反復朗讀,反復思考,反復辯論,大家首先排除了“一行白鷺上青天”。很多學生的理由是這場景現在農村也常見,春天能夠看到,夏天也能夠看到,表達上也無特別的地方。“窗含西嶺千秋雪”顯然寫的是遠方的積雪景色,本身沒有直接表達欣喜之情。“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了運輸的繁忙,與“春天”關系不大。所以,答案只能是“兩個黃鸝鳴翠柳”。
學生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這一句的技法。很多學生知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運用對偶的技法,卻沒有想過獨立的“兩個黃鸝鳴翠柳”運用了什么技法。誦讀之后有學生注意到“兩個”,覺得運用特別。這本來是人物專用的數量詞。很多學生馬上理解“兩個黃鸝鳴翠柳”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詩人把沒有感情的黃鸝比擬成人,在他眼里,黃鸝也像自己一樣,為春天的來臨而歌唱,而歡叫。這一擬人技法,突出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學生對詩歌有了更深的理解,知識能夠實現遷移。如果直接讓學生分析“兩個黃鸝鳴翠柳”的修辭方法,學生不是覺得為難,就是分析停留在原來的水平,知識和能力無法提高。
二、尋找好課堂的爆發點,牽引學生深入思考
教材里不少文章篇幅較長,譬如小說《祝福》全文9147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全文也有6000多字,文言文《報任安書》接近3000字。教師要在兩到三節課時間里,按部就班地分析這樣的文章,學生肯定昏昏然、茫茫然。因此,對教材做出適當的舍棄處理,精心選擇突破口,精心設計問題,圍繞此問題開展深入思考和解讀,深入理解文本,成為必然的選擇。
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為例。全文較長,按部就班地講解會使學生索然無味,這時課堂設計必須要有一個突破口來牽引學生的思考。筆者以小說的主題“為法西斯賣命”為突破口讓學生談談哪些情節最能表現這一主題。(學生快速閱讀后列出“我覺得炮聲非常美妙動聽,我從別人口里得知自己失去了雙手和一條腿,成批生產的墓碑”等情節。最后斷定“我覺得炮聲非常美妙動聽”最能表現我為法西斯賣命,因為我沒有反思,沒有后悔,心理極度扭曲。而“我從別人口里得知自己失去了雙手和一條腿”只是表明戰爭讓我深度殘疾:“成批生產的墓碑”只是表明很多士兵死亡,不足以反映“賣命”。)
再逐次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度理解。例如:1.“炮聲聽起來也是那么高雅,確實是圖畫書里打仗的模樣……”后一句照應了小說中的哪些情節?(照應了“再上樓梯,愷撒、西塞羅、馬可·奧勒留……”等戰爭狂人的畫像,學校狂熱宣揚戰爭,歌頌戰爭,很多學生接受軍國主義教育,毒害學生,學生不懂生命的美好、和平的美好。)2.“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將寫著:‘由學校上戰場,為……而陣亡。”這個想象中的情節,有什么意義?(“由學校上戰場”表明“我”年紀很輕,剛從中學畢業。戰爭剝奪了接受教育的權利。)3.速讀全文,敘述描寫了我的哪些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各有什么用意?(燈火管制、人員傷亡、城市成為火海——戰爭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和對人員生命的戕害;依稀熟悉的學校環境——宣揚戰爭;炮聲非常美妙動聽——我處于昏迷狀態,我心理扭曲;我從別人口里得知自己失去了雙手和一條腿——我成為戰爭的受害者。)
三、給學生一架梯子,引領思維的提升
抽象思維有大量的定律、公理來印證、運用和計算,學生有法可依。語文的思維訓練以語言文字為載體,就對學生的語感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受閱讀量和閱讀內容的限制,大多學生總是心中無底,比較畏懼。如果教師的問題沒有梯度,過于直接,過于粗糙,就會給學生的思維訓練造成很大的障礙,學生不是不愿意思考,就是思考路徑和方向不對。如果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文本特點和訓練目標,遵循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原則,設計好呈現思維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效思維,就會給學生一架思維發展的梯子,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這樣設計有價值的問題,能夠讓學生樂于思考,并體驗到思考的成功。因此,學生愿不愿意思考,思維發展到何種程度,關鍵在于語文教師設計的問題是不是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是不是能夠讓學生達到維果斯基所發現的“最近發展區域”。
例如在講解《林黛玉賈府》時是否讓學生注意過“只聽外面一陣腳步響,丫鬟進來笑道:‘寶玉來了!”這類句子,看似平淡,實質意蘊豐富。可以設問這一聲“笑”、一句“寶玉來了”可以讀出什么內涵,讓學生玩味出賈寶玉與丫鬟之間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又與賈府的森嚴、黛玉的拘謹構成強烈的對比。教師要做的就是這樣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反復品位語言,借一個設問,從而不斷提高思維能力。但很不幸的是我們的教師基本上是在“鋪地板”。有些教師擔心自己分析不完整,就逐字逐句逐段分析,從詞語到注音,從時代背景到作者介紹,從語法、修辭到邏輯,再到每一個段落。橫向平鋪,好像什么都講了,什么都分析到位了。但是作業中發現,學生并沒有掌握。因為什么都講,其實就是什么都沒講;什么都講,教師就講得沒有重點,學生的思考與接受也沒有重點。因此,語文課堂上,問題的設置不能是橫向的,而是要給學生一架梯子,引領思維的提升。
提問的質量,是有效課堂和有效教學的基礎。它能夠保證學生的學習和思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水平,不是一直處于同一個平面,而是不斷向上、向深發展。因此,有藝術地設計問題,仍需我們不斷探索,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