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玲 周軍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年齡大腸癌患者病理特征及其臨床特點。方法:收治大腸癌患者72例,以年齡差異為依據平分兩組。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病情、臨床資料、診治情況等;觀察兩組臨床表現、發病部位、疾病分期、癌組織分型。結果:觀察組腹部不適、血便概率分別為55.56%、50.00%,均較對照組高(P<0.05);在Dukes分期方面,兩組存在差異,其中B期、D期數據差異較大(P<0.05);觀察組中分化腺癌比例低于對照組,黏液腺癌比例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不同年齡大腸癌患者可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病理特征,其中青年患者預后差、惡性程度高、癥狀隱匿,臨床應實施綜合檢查,提高早期確診概率。
關鍵詞 病理特征;臨床特點;不同年齡;大腸癌
大腸癌作為惡性腫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患病人群逐年遞增,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近年來呈現年輕化趨勢n-。早期準確診斷大腸癌有利于控制病情、挽救患者生命。本文旨在探討不同年齡大腸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臨床表現。
資料與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1月收治大腸癌患者72例,根據年齡差異(>60歲為老年,<35歲為青年),將其分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60~74歲,平均(66.79±2.28)歲。觀察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21~34歲,平均年齡(29.18±2.05)歲。兩組大腸癌患者除年齡外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結果可比對。
方法:回顧性分析患者臨床資料、診斷結果,包括病灶范圍、位置、癥狀、誤診情況、組織學類型等內容。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臨床表現、發病部位、疾病分期、癌組織分型。
統計學處理:將兩組大腸癌患者的臨床表現、發病部位、疾病分期、癌組織分型情況使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均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兩者數據之間具有高度對比性。
結果
兩組臨床表現對比:分析發現,觀察組腹部不適、血便比例分別為55.56%、50.00%,較對照組均更高,P<0.05;兩組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見表1。
兩組發病部位對比:結果發現,兩組發病部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疾病分期情況對比:在Dukes分期方面,兩組存在一定差異,其中B期、D期數據差異較大,P<0.05,見表3。
兩組癌組織分型對比:研究發現,觀察組中分化腺癌比例(19.44%)低于對照組,黏液腺癌比例(47.22%)高于對照組,P<0.05,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討論
在大腸癌患者中,青年人占有一定比例,具有誤診率高、病程長、癥狀隱匿、預后差、惡性程度高、生存率低等特點。有效的早期診斷,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情,減少死亡風險,避免危險事件。
此次研究可見,觀察組腹部不適、血便比例分別為55.56%、50.00%,較對照組均更高,P<0.05;兩組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青年患者腫瘤侵襲性相對更強有直接關系,機體黏膜下血管易受侵犯,導致出血。相比而言,青年大腸癌患者腫瘤生長較為迅速,可見瘤體迅速增大,對局部組織神經造成壓迫及侵犯,表現為腹痛,加之此類人群對疼痛敏感性更高,而老年人疼痛敏感度不佳,臨床表現為差異性癥狀。故而,針對腹痛、便血主訴青年人群,應重視大便常規、直腸指診等檢查,便于發現早期癌變。
在發病部位方面,兩組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患者直腸、左半結腸以及右半結腸均可發生癌變,均以直腸癌較為多見,故臨床應重視肛門指診。在癌組織分型方面,觀察組中分化腺癌比例(19.44%)低于對照組,黏液腺癌比例(47.22%)高于對照組,P<0.05,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青年患者以黏液腺癌較為多見,老年患者則以中分化腺癌為主,其中黏液腺癌以四周浸潤性生長為主,同時可對淋巴管、血管以及神經造成侵犯,并沿腹膜擴散,浸潤能力較強,表現為惡性程度高、分化程度低。
在Dukes分期方面,兩組存在一定差異,其中B期、D期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顯示青年患者以C期、D期為主,老年患者則以B期為主,可能與早期診斷檢出率不高,存在誤診、漏診現象有直接關系。另外,青年患者疾病惡性程度更高,黏液腺瘤所占比例較大。
綜上所述,不同年齡大腸癌患者病理特征、臨床特點存在一定差異,臨床應重視病史、臨床表現、肛門指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