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良 王妮坤 錢會萍
摘要 目的:探討床旁頭顱B超在基層醫院的應用。方法:選擇早產兒152例及窒息患兒47例,行床旁頭顱B超檢查。結果:152例早產兒總腦室內出血(IVH)發生率52.6%(80/152),重度IVH發生率13.7%(11/15 2);胎齡越小,IVH發生率越高。47例窒息患兒腦損傷陽性率63.8%(30/47),窒息程度越重,腦損傷發生率越高。結論:床旁頭顱B超具有快速、無創、診斷率高等特點,可作為基層醫院對新生兒腦損傷進行早期篩查的首選。
關鍵詞 新生兒;頭顱B超;臨床分析
隨著基層醫院無陪新生兒病房的建立,新生兒疾病診治水平、存活率明顯升高。輔助臨床早期診斷新生兒腦損傷的頭顱B超已較為廣泛地應用于國內臨床。我院屬基層醫院,經實踐證實,顱腦超聲檢查是早期發現新生兒腦損傷的有效方法。對2016年1-12月收治的早產兒152例及窒息患兒47例進行床旁頭顱B超檢查,結果如下。
資料與方法
對象:152例早產兒,其中順產83例,剖宮產69例;體重<1 000 g 4例,1 000~1 500 g 28例,1 501~2 000 g 38例,2 001~2 500 g 56例,>2 500 g 26例;胎齡≤28周1例,29~30周10例,31~32周26例,33-34周47例,35~36周47例,>36周21例。47例窒息患兒中,順產31例,剖宮產16例;產前合并高危因素76.5%(36/47),分別為胎窘羊水Ⅲ度混濁23例,孕母妊娠期糖尿病2例,胎膜早破>18h2例,前置胎盤4例,妊娠期高血壓并子癇2例,胎盤早剝合并出血3例;生后1 minApgar評分為1~3分10例,4~7分37例;出生體重<2 500 g 18例。
方法:使用ALOKA-a10型超聲診斷儀,5.0~7.5 MHz扇形探頭。以前囟為聲窗,分別行冠狀切面和矢狀切面多角度掃描。152例早產兒在生后1~7d常規行床旁頭顱B超檢查,異常者酌情3 d復查1次,或1周復查1次。47例窒息患兒生后<72 h行床旁頭顱B超檢查,異常者3 d復查1次。
診斷標準:腦室內出血的Papile分級法分級:Ⅰ度:單或雙側室管膜下胚胎生發層基質出血。Ⅱ度:室管膜下出血穿破室管膜進入腦室腔,引起腦室內出血。Ⅲ度:腦室內出血伴腦室擴張。Ⅳ度:腦室內出血伴腦室周圍出血性梗死。Ⅰ、Ⅱ度屬于輕度出血。Ⅲ、Ⅳ度屬于重度出血。
腦水腫診斷標準:腦實質不同程度回聲增強。以脈絡叢回聲強度作為參照物,回聲強度低于脈絡叢或等同于脈絡叢。冠狀面示腦結構模糊,側腦室前角及第三腦室邊界模糊難辨;旁矢狀面示側腦室變窄或消失,有抑制感。
結果
152例早產兒頭顱B超篩查發現,總IVH發生率52.6%(80例),Ⅰ度出血22.5%(18例),Ⅱ度出血63.7%(51例),Ⅲ度出血13.7%(11例),無Ⅳ度出血。經檢查發現IVH發生率與胎齡密切相關,即胎齡越小,IVH發生率越高。11例重度IVH患兒中有9例在后期完善頭顱MRI比對,腦室內陳舊性出血清晰可見,見表1。
47例窒息新生兒中,輕度窒息腦水腫發生率56.7%(21/37),重度窒息腦水腫發生率90%(9/10)。47例中以四肢劃船樣動作為主要形式的2例,以四肢肌張力改變及激惹為主要表現的7例。其中8例(17%)合并不同程度的顱內出血,頭顱B超篩查陽性率63.8%;有38例生后<3 d完善頭顱CT檢查,其中29例提示有不同程度腦水腫改變及顱內出血(出血者11例,占28.9%),頭顱CT篩查總陽性率76.3%;經檢查發現窒息程度越重,腦損傷發生率越高。38例同時行完善頭顱B超及CT患兒陽性率對比,見表2。
轉歸:所有IVH早產兒均無明顯臨床表現。對11例重度IVH患兒隨訪,治愈8例,1例嚴重IVH發生梗阻性腦積水,放棄治療。2例失訪。絕大多數Ⅱ度及Ⅰ度IVH患兒治療后好轉出院,定期B超復查出血逐漸吸收。10例重度窒息所致腦損傷患兒中死亡1例;發生腦白質液化,形成囊腔,伴明顯運動障礙1例;其余8例定期影像學復查顱內病變全部吸收,但2例患兒存在運動發育落后。
討論
IVH是造成早產兒死亡和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的重要原因。國內有報道在我國早產兒IVH發生率高達40%~70%,住院早產兒經頭顱B超篩查IVH發生率56.16%。對我院152例早產兒生后1~7 d常規床旁頭顱B超檢查結果顯示,IVH發生率52.6%,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胎齡越小,IVH發生率越高,與早產兒腦室管膜下生發基質解剖特點有關,因神經發育需求,此處形成供血豐富的毛細血管床。其特征為面積大而血管走形不規則,易破損、出血。由于早產兒顱縫未閉合,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大多數IVH早產兒缺乏明顯臨床癥狀。頭顱B超對顱腦中央部分辨率高,故適于早期診斷腦室內出血及后期隨訪。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損傷可能會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早診斷、早治療,對減輕或避免神經系統后遺癥十分重要。缺血缺氧性腦損傷早期主要病理變化為腦水腫,B超影像特點是強回聲,一般持續7-10 d左右,若不恢復,即會出現神經元不可逆的損傷,最終液化、囊腔形成。由于頭顱MRI價格昂貴、耗時長,頭顱CT存在放射線損害,且均需將患兒搬離病房,途中危險性增高。頭顱B超篩查應用方便,可床旁檢查,無放射線損害。因此推廣在窒息腦損傷患兒中應用頭顱B超十分可行。
我科自開展新生兒床旁頭顱B超以來,對新生兒顱內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大程度提高了新生兒的存活率。但B超檢查也存在不足之處,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顱后窩邊緣部位及腦實質點狀出血不敏感。因此需要認識B超及CT、MRI的優缺點,使頭顱B超更好地為臨床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