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極地科考過程中,隊員們不止一次與北極熊偶遇……
北極熊體態豐腴、毛發潔白,外表“萌”是隊員們對它的一致評價。然而,不要被北極熊的外表“蒙蔽”,北極熊嗅覺靈敏,在很遠的距離外就能聞到食物氣味。它們最喜歡的食物是海豹,一般而言它并不喜歡主動襲擊人類,但目前由于食物減少,北極熊長期處于饑餓的狀態,甚至出現了熊吃熊的情況,那么其襲擊人類的風險就比以往更高了。
北極熊可以算作北極地區食物鏈最頂端的“王者”,其捕食能力很強、奔跑速度很快,科考人員的雪地摩托都不一定能跑得過它。也正因如此,冰上作業除了防止落水,防熊同樣是最為重要的安全保障工作。
冰站作業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就是北極熊。對于防熊,考察隊有嚴格程序,主要分四步。
上冰作業審批
所有上冰人員(不包括防熊人員)必須在上冰前一天提出申請,經考察隊批準后才能上冰。未獲批準人員不得自行上冰。
上冰偵察
對于短期冰站,冰站負責人帶領1~2人先下冰測量冰厚,確定作業范圍,并安排防熊安全保障人員上冰,觀察周圍環境、往返路線及冰況。確定安全后,作業人員才能上冰,并確保在作業范圍內作業。長期冰站每天作業前須從駕駛臺瞭望偵察,確保沒有北極熊在站區及周邊區域出現,作業人員方可下冰。雪地摩托駕駛員須先把防熊安全保障人員運送至各個作業點。防熊人員就位后,作業人員方可前往作業點。

上冰程序
上冰人員作業前須檢查通訊裝備,按預定路線乘車赴工作區,防熊人員攜帶槍支同行。作業期間,冰上人員要注意觀察周圍環境,雪龍船值班人員和冰上防熊人員負責觀察相關區域,發現可疑目標,及時通知駕駛臺和隊員。確認目標后,發布警報,雪龍船核實報警后,拉響汽笛,通報所有冰上人員按預案進入“蘋果房”(冰上設置的臨時安全屋),船附近人員立刻返船。作業期間,防熊安全保障人員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參與作業。
應急措施
聽到汽笛或接到其他人員報警,防熊隊員須迅速前往北極熊和考察隊員之間,掩護隊員轉移,按就近原則前往“蘋果房”、小艇或回母船;直升機聽到報警應迅速備航,接到指示后,迅速起飛,驅趕北極熊,掩護隊員撤離。短期冰站作業若遭遇北極熊,隊員須在直升機把熊驅趕至安全距離以外后,方可撤離冰站上的儀器設備。
歷史上,第二次北極科考在進行長期冰站作業時曾遇到過北極熊接近,當時,正準備作業的隊員們立刻放下設備進行避險,隨船的直升機升空開始對北極熊進行驅離。北極熊由于害怕低空飛行的直升機,會逃離冰站現場,但是那次驅熊時發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跑出一段距離后,那頭北極熊或許是體力不支,最后將頭埋進雪中一動不動,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可當直升機返航、隊員重新開始作業后,那頭北極熊又慢慢地向冰站走來,使得科考人員再次中止科考作業進行驅熊,當天直升機和北極熊這樣的“攻防”反復了好幾次。
如果說利用直升機驅熊是防熊過程中的“出擊”,那么組織防熊隊員站崗值班便可算作“防守”。
據了解,第九次北極科考防熊隊一共有15名隊員,均由船員兼職擔任,他們中間有駕駛員、水手甚至廚師。防熊隊在站崗值勤時以觀察、發現為主,發現北極熊后要第一時間通知雪龍船駕駛臺并組織科考隊員避險、撤離。其中,短期冰站作業時間相對較短不會設置“蘋果屋”,那么隊員就撤到黃河艇上。長期冰站設有“蘋果屋”,隊員依據就近原則撤到蘋果屋中或返回至雪龍船。這中間我們要求,防熊隊員要在掩護最后一名科考隊員安全撤離后才可以撤離,不能自己先撤離。
按照防熊計劃要求,短期冰站作業設立兩個防熊崗哨,長期冰站上設立三個。短期冰站由于需要乘坐黃河艇擺渡至浮冰,因此四五個小時的作業時間內兩名防熊隊員不再輪班,全程站崗放哨。長期冰站由于作業時間較長,防熊崗哨分為上下午兩個班次,每三名防熊隊員值一個班次。
“由于有防熊需求,自然資源部極地研究中心具有持槍、用槍資質,因此我們的防熊隊員也是持槍站崗,但是我們要求隊員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向北極熊開槍。”負責槍械管理工作的雪龍船副政委、輪機長吳健說,歷次北極科考中防熊隊從未對北極熊“動武”,持槍的目的主要還是以防萬一。

吳健介紹稱,防熊隊員的用槍規定很嚴格,即便在站崗期間也要做到槍、彈分離,只有在發現北極熊后才可將彈夾裝入槍支,情況危急時才可打開槍上保險。“為避免誤傷,即便真到了必須開槍之時,防熊隊員也要考慮自己、北極熊和科考隊員的站位問題。比如,有科考隊員在熊身后不能開槍,槍口和北極熊中間站有科考隊員時不能開槍等。”
因此,防熊隊員的一項硬性指標是考取持槍證。吳健介紹稱,選拔和培養防熊隊員時多數會傾向于年輕、視力優秀的船員,進行防熊教育后再由單位委派至武警部隊學習槍械使用并考取持槍證,“雪龍船有很多船員都是從部隊上轉業而來,這些船員對槍械相對更熟悉一些,在防熊工作中這也算是一個優勢。”吳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