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艷
摘 要:該文對傳統村落的現狀、衰落和消失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結合鄉村振興村莊規劃的實施,對鄉村振興村莊規劃在傳統村落的保護及利用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及利用提供指導。
關鍵詞:鄉村規劃;村落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4-0013-2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進行。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的繁衍之地,是中國幾千年來農耕文明傳承的載體和留下的精神財富、物質財富,加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及利用,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傳統村落保護及利用要始終堅持“保護搶救、合理規劃、充分利用、反哺村落、共建共榮”的原則。只有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才能實現對傳統村落鄉土文化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1 傳統村落的現狀
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1]。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受歷史原因、自然環境變化、生活地域差異、民族種類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村落文化[2]。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傳統村落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人們過于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傳統文化的保護。據統計,2000年我國自然村總數為363萬個,而到了2010年,僅僅10年時間,總數銳減至271萬個,10年內減少了90萬個自然村,這對于我們這個傳統的農耕國家可是個“驚天”數字,它顯示了村落消亡的速度十分迅猛[3]。據國家四部委2012年的調查顯示,我國現存的有傳統村落性質的村落僅12000個,目前經過申報評審進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傳統村落有4157個,這些村落將成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
2 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原因
受經濟全球化、工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鄉村旅游化的沖擊,傳統文化村落越來越少,農家小院逐漸被高樓大廈所取代,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現象日益嚴重,歷史悠久的特色建筑、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種類各異的飲食文化、五彩繽紛的服飾文化等,將隨著村落的消亡而消失,因此,加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搶救已迫在眉睫。傳統村落是各類民族建筑與民俗文化的綜合載體,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的保護不容樂觀,可以說是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傳統村落衰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傳統的農業受到沖擊,大部分傳統村落的村民為了生計都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村落里留下來的基本是無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這些弱勢群體根本無力管理和發展村落,任其村落自然衰敗;(2)村民對傳統村落保護意識淡薄,經濟條件改善后,村民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拆舊建新以現代風格為主,加上地方政府對傳統村落進行村莊整治時未考慮到村落的保護,統一標準和式樣進行“穿衣戴帽”和“涂脂抹粉”整治,讓這些傳統村落風貌面目全非;(3)部分地區對建設“美麗鄉村”缺乏足夠的認識,只注重表面和形象工程,對交通便利的傳統村落進行標準統一的整治,使這些傳統村落變得“千村一貌”“百戶一色”,讓許多有特色的村落傳統風貌消失殆盡;(4)只注重經濟效益的鄉村旅游開發,使得傳統村落建筑格局受到破壞,商業氣息濃重,改變了原有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使傳統村落的原生態鄉土文化走了形、變了味;(5)急需搶救、保護的傳統村落量大面廣,所需資金量大,僅僅靠政府投入可謂是杯水車薪,難以解決。
3 鄉村振興村莊規劃
3.1 意義 黨的十九大特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鄉村振興的總任務和總目標。國務院提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推進鄉村振興村莊規劃,可以有效解決農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的提升等問題,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規劃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分離,優化村莊功能布局,有序推進鄉村建設,提升廣大人民的生活福祉。
3.2 要點 (1)規劃要做到“長遠、當前和具體”的原則,“長遠”就是有超前意識,大局觀念,規劃使用年限長,能形成完整村莊體系;“當前”就是要解決鄉村振興過程中需立即解決的問題;“具體”就是在實施鄉村振興中具有可操作性。(2)村莊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避免編制的規劃無法落地。(3)編制規劃要做到“四好”“三個一”。“四個好”是:一好編,村莊規劃要有一定量的村民參與,規劃內容簡明扼要;二好懂,成果簡明,便于理解和接受;三好用,規劃實施簡單易行,便于實施;四好看,突出村莊各自特色和民族風味,避免千人一面的村莊規劃;“三個一”是:一張圖,村域規劃圖和多張居民點建設規劃圖;一張表,村莊項目建設匯總表,含村域重要設施及各居民點建設項目表;一本書,村莊規劃說明書,包括村域規劃、農村居民建設要點、實施措施等內容。(4)規劃編制和農房設計要求村民參與設計,開村民大會通過納入村規民約。(5)做到“三底”:一底以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完善為底規;二底以土地規劃數據庫為底庫;三底以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劃定界線為底線。(6)規劃要做到“五結合”一是用地面積與區域的結合;二是人口與用地最高限額的結合;三是傳統習俗與保護的結合;四是規劃與審批相結合,五是實施與批復相結合[4]。
4 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對策建議
在鄉村振興村莊規劃中,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必須村民參與規劃,并開村民大會通過,寫入村規民約。村民祖祖輩輩在這個地方生活、生產、繁衍,形成了自己的生產、生活習俗和文化。村民居住的環境、房屋的建設、風格與布局等,都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地質、風向、海撥、植被、民俗、文化等等來決定。例如,安順屯堡人居住的房屋,取材以石材為主,考慮軍事功能,窗都開得很小,并有射擊孔等功能,貴州從江縣岜沙苗族居住的房屋,取材以木材為主,由于氣候的原因,開窗比較大,并考慮防火,房屋都相對獨立等。因此,鄉村振興村莊規劃村民參與規劃,規劃寫入村規民約,既符合當地村民的生活習俗,同時把現代先進的科技、文化、文明等融入當中,既有保留,又有發展。
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一是加大宣傳,提高認識,讓大家都自覺參與到傳統村落保護中;二是積極申報傳統村落,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爭取政府補助資金,用于傳統建筑和歷史遺跡保護性修繕,改善和保護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和歷史遺存;三是抓好傳統村落的申報工作,落實好已獲中央財政支持的村落整治的規劃、修繕等工作。鄉村振興村莊規劃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國務院提出的:“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的戰略目標,以此次鄉村振興村莊規劃為契機,把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很好的融入到規劃中去,達到村莊規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實現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
推進傳統村落發展,首先要結合鄉村振興村莊規劃制定保護利用方案;其次,建立健全保護利用管理機構和監督機構;最后是推進傳統村落的發展要做到保護利用相結合,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發展,實現村落受保護,村民受益的雙贏局面,這樣才能真正推進傳統村落的發展。鄉村振興村莊規劃能有效解決村落保護與發展利用的關系,通過村莊規劃與實施,對現有的落后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進,用現代的技術提高村落的服務能力,使人們感受到傳統的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融合,實現了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現代與傳統相結合,讓生活在其中的村民感受到現代文明成果的時候,不丟掉傳統的文化,他們會接受這樣的規劃,同時又不改變祖祖輩輩的生活習俗。例如,安順市舊州鎮在保護傳統村落時,嚴格實行與村莊規劃相結合,舊州鎮古鎮得到保護,傳統村落得到發展,規劃得以實施。
5 結語
科學的鄉村振興村莊規劃,可以解決村民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等一系列的問題,使村民住得舒適,生活方便,環境整潔,生活和生產分離,幸福指數高。充分利用好鄉村振興村莊規劃,更好推進傳統村落的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田園旅游等多種形式旅游模式既可以實現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又解決了村民增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燕.傳統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內涵[J].城市發展研究,2014,01:21.
[2]馮驥才.傳統村落的困境與出路——兼談傳統村落是另一類文化遺產[J].民間文化論壇,2013,02.
[3]張興艷,廖正武.安順市平壩區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及利用[J].安徽農學通報,2017,0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