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強 龐靜靜 冀含樂
摘 要:該文介紹了秋發牡丹與春季開花牡丹的性狀區別,重點對秋發牡丹的開花機理及其國慶節開花調控技術進行了探討,為秋發牡丹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秋發牡丹;開花機理;花期調控
中圖分類號 S685.1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4-0045-2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traits of autumn-reflowering and spring flowering peony. Furthermore, 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 the flowering mechanism and the flowering regulation technology of autumn-reflowering on National day,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autumn-reflowering of tree peony.
Key words:Autumn-flowing tree peony;Flowering mechanism;Flowering control
牡丹為芍藥科芍藥屬植物,因其花觀賞性突出,歷年來有“國色天香”、“百花之王”之美譽。在正常栽培模式下,牡丹春季開花,花期短而集中,整體觀賞期短,是牡丹養護者和賞花游客最感到美中不足之處。自古以來,牡丹就有深秋初冬開花之記載,近代我國對牡丹深秋開花現象報道不多,直到20世紀末期,這種現象才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重視,稱此類牡丹為“秋發牡丹”。秋發牡丹具有當年秋發而成花的潛質,更是培育國慶節盛開的“國慶牡丹”的寶貴種質資源。因此,開展此類牡丹開花機理及秋季露地花期調控技術的研究,意義重大。
1 秋發牡丹的概念
通常情況下,牡丹為典型溫帶冬型植株,“春發枝、夏打盹、秋生根、冬休眠”,一般每年春季開花之后,夏秋季節進行花芽分化,冬季進入休眠。但在實際栽培中,經常發現有些品種在深秋初冬季節能夠再次生長和開花,這種現象被稱為秋發現象。具有秋發現象的牡丹被稱為秋發牡丹,這類牡丹往往能夠1年內2次開花。
2 秋發牡丹與春季正常開花牡丹的區別
秋發牡丹的花期多集中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但與春季開花牡丹相比,其花徑往往偏小,花型表現不充分,重瓣性幾率偏低,多為荷花型或單瓣型,葉片發育較差甚至無葉。也有一類品種,秋季枝條頂芽萌發,莖葉能夠正常生長,卻很少開花,偶爾開花也品質低下,無觀賞性。因此,不經人為調控的秋發牡丹與春季牡丹相比,往往不能正常表現品種應有的性狀,觀賞性遠遠遜于春季正常開花牡丹。
3 秋發牡丹二次開花機理
3.1 休眠特性 正常情況下,冬季牡丹芽體進入休眠狀態,而且必須經過一定時期的低溫處理才能徹底解除休眠,從而保證來年正常展葉開花。秋發牡丹明顯不能用傳統牡丹休眠特性來解釋,因此秋發牡丹可以理解為經過長期栽培、品種雜交過程中遺傳物質發生變異而形成的具有特殊生物學特征的一類品種資源類型。這類牡丹可理解為不具休眠或休眠性淺、且花芽分化期完成較早牡丹資源類型。
3.2 環境因素 環境條件與植物生長發育往往關系密切,秋發牡丹的二次開花與環境關系同樣關系密切,尤其是溫度因素。秋發牡丹落葉期往往偏早,在不考慮休眠因素的情況下,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平均氣溫一般在18℃左右,這個溫度段非常適合牡丹的孕蕾開花。同時由于秋季短日照,使牡丹花色與正常花期花色相比變淡,鮮艷度也較差。另外,空氣濕度和降雨量對秋發牡丹二次開花也有一定的影響,研究表明,秋季較高的空氣濕度和降雨量可能對牡丹秋發有促進的作用。
3.3 內源激素的變化 秋發牡丹二次開花與內源激素的變化關系密切,尤其脫落酸(ABA)、細胞分裂素(Z+ZR)和赤霉素(GA3)含量的變化與牡丹深秋二次開花關系尤為密切。秋發牡丹往往落葉偏早,研究表明,脫落酸在牡丹秋發前期已在牡丹芽體中積累,脫落酸的積累可促進牡丹花芽分化的進程,抑制芽體內葉片的分化發育,并能同時促進當年葉片的早落。隨著脫落酸含量的降低,會相應提高細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含量,也就促進了花芽的萌發。另外,高水平的苯甲酸、牡丹酚對牡丹秋發和二次開花的影響也可能會產生影響,需進一步研究證實。同時,牡丹植株體內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積累對成花率有一定影響。因此,管理中針對秋發牡丹加強樹體營養十分重要。
4 秋發牡丹品種國慶節開花人工調控技術
4.1 品種選擇及植株要求 品種盡量選擇典型的秋發品種,即春、秋2季均能正常開花的品種。此類品種秋季自然花期多集中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一般枝條頂部芽體1~2個混合芽能夠萌動生長開花,且成花率高于春季。盡量避免選擇偶秋發品種和秋發而不開花品種。植株要求健壯、芽體充實飽滿,每株控制6~8個枝條。
4.2 整形修剪 剪除弱枝、病枝及頂芽不飽滿充實枝條,每株保留5~6個健壯枝條即可。脫葉處理后,每個枝條保留頂部1個健壯芽體,并及時清除所有腳芽,以減少芽體消耗。
4.3 激素處理 7月底,對牡丹植株整體噴施脫落酸,促使植株葉片脫落、提前進入休眠期,加速花芽分化進程。8月中旬,向枝條頂芽基部注射600mg/L的赤霉素,以促進芽體萌發。對萌發緩慢芽體,可用200mg/L的赤霉素溶液進行涂抹處理,一般每隔1d涂抹1次,顯蕾后重點涂抹花蕾四周,以刺激花蕾膨大生長。
4.4 后期花期控制 牡丹進入透色期后,為控制其能夠國慶期間開花,對于花蕾發育落后植株,可搭建拱棚提升溫度,有條件的可人工補光,另外對花蕾膨大慢的可涂抹500mg/L赤霉素,加速花蕾發育。對于花期提前的植株,可進行全天遮陽,每天噴施2~3次水,從而延緩開放時間。
4.5 養護管理 秋發牡丹的花期調控完全是在露地環境條件下進行的,因此春季花期過后,要對已選定品種要加強水肥管理,確保其順利完成花芽分化的過程。為確保枝條頂芽充實飽滿,也可選擇春季不開花植株作為國慶秋發牡丹培育對象。露地栽培條件下由于外界環境條件的不確定性,必要的保溫、遮陰設施要配套到位。8—9月份溫度過高,往往導致植株幼蕾發育過快,從而增加幼蕾敗育的幾率,此階段中午前后要注意遮陰、噴水降溫。
4.6 花后復壯 牡丹秋季開花時,會耗費植株體內大量營養,對植株本身而言傷害很大,因此,秋發牡丹尤其經人為調控的秋季開花牡丹,花后一定要同春節催花牡丹管理一樣,加強管理使其快速恢復生長,以備2年后再次做二次調控開花利用。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