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哈申
【摘要】目的 研究高齡冠心病患者選擇介入治療的效果和并發癥情況,為這些患者提供適合的治療方法。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高齡冠心病患者,分介入治療(介入組)和藥物保守治療(藥物組)兩組,每組50例患者,觀察6個月發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全因死亡、心絞痛等心血管事件情況。結果 介入組無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絞痛病例,心力衰竭2例;藥物組:無全因死亡病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心絞痛4例,心力衰竭7例。統計分析發現兩組在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絞痛有統計學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高齡冠心病患者行積極介入治療安全有效,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高齡冠心病;介入治療;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2
臨床上冠心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群體當中,所以對于高齡的冠心病而言,這種疾病更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影響,甚至會危及到生命。冠心病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選擇介入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也是常用的治療手段[1]。所以針對于此本研究簡單分析采用介入治療方案對于高齡冠心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所取得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年齡均超過60周歲,分介入組和藥物組,各50例。藥物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62~80歲,平均72.8±5.4歲;介入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60~78歲,平均70.8±6.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入選標準
入選標準:(1)年齡≥60歲、<80歲。(2)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3)擇期手術患者。
1.2.2 排除標準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律失常。(2)精神病。(3)心功能≥3級 紐約分級。(4)心臟瓣膜病。(5)陳舊性心梗。(6)其他影響心肺功能不全疾病。(7)腦血管疾病史。(8)老年癡呆病。(9)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
1.3 方法
藥物組長期口服雙聯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基礎上口服抗心絞痛治療。介入組常規抗栓治療的基礎上置入藥物涂層支架治療。對比研究兩組患者在6個月內發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絞痛情況。
1.4 效果判定
觀察兩組患者6個月內發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全因死亡、心絞痛情況,對比兩組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全因死亡、心絞痛發生率及總事件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研究采用x2檢驗所有涉及到的計數資料,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性采用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全因死亡:兩組都未發生全因死亡,無統計學差異;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介入組未發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藥物組2例。兩組對比P=0.0154,有統計學意義;心絞痛:介入組無心絞痛發生,藥物組4例。兩組對比P=0.0069,有統計學意義;心力衰竭:介入組2例,藥物組7例,兩組對比P=0.0091,有統計學意義;總事件發生率:介入組2例,藥物組13例,兩組對比P=0.0082,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事件發生情況。
3 結 論
冠心病是導致我國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以65歲為界,區分高齡與非高齡人群,而我國仍以60歲為界。故本研究選擇年齡大于60歲患者為研究對象。隨著年齡增長,心血管系統表現為形態結構呈退行性改變,功能下降,相關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增多。高齡是冠心病介入治療心血管不良預后的獨立預測因素。
本研究入選高齡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療和藥物保守治療后6個月內發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絞痛發生情況,兩組都未發生全因死亡事件發生,介入治療組患者發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絞痛發生率明顯低于藥物治療組,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絞痛、全因死亡在內的總事件發生率,介入組明顯低于藥物組。綜上所述,對于高齡冠心病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應用介入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能夠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而且治療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林蓓佑.高齡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的臨床及并發癥分析[J].吉林醫學,2015,36(15):3348-3349.
[2] Cardarelli t F,Bellasi A,Ou FS,et al.Combined impact of age an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ion rate on in-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rdiol,2009,103:766-77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