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理 陳世品 鄭世群 劉寶 何中聲 林文俊
摘 要:《樹木學》是我國林業院校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由于該課程涉及到樹木形態術語多,需要記背和掌握的知識點密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吃力,因此,簡化術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在相對短的時間達到較高教學目標。該研究對樹種重要的形態特征進行了系統的拍攝,將枯燥的特征描述彩圖化,并在樹木學的理論課和實驗課中加以科學地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樹木學》;形態特征;形態圖片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4-0125-2
Abstract:Dendrolog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of forestry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However,most of the forestry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reduced the teaching time of Dendrology.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description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woody plants need to be remembered.Hence,it is becoming more harder for students to learn it.Tur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to a simple “language” can 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and then achieve higher teaching goals.Therefore,we took a lot of high-quality pictures to match the importa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Dendrology,and used them in our teaching.These pictures make our courses easier to understand and more attractive.
Key words:Dendrology;Morphological characters;Morphological picture
樹木學是林學、生態和環境科學等專業的重要的基礎課程。新世紀需要高校培養基礎厚、口徑寬、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如何利用有限的學時讓學生學習、理解并掌握更多的樹木學形態術語,是實現高校教學目標的關鍵。樹木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樹種的認識和鑒定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生應重點掌握的技能。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學生可以通過使用百度圖片的識圖功能、花伴侶、形色等網站或手機APP較為準確地識別植物[1],但是未能掌握樹木學形態術語的學生不能熟練地使用專業的檢索書籍,因而很難判斷這些智能識圖工具的準確性。
現廣泛使用的《樹木學》北方本和南方本中主要采用的是檢索表、形態描述和墨線圖來呈現各科屬的代表種[2,3],這難以激起90后和00后的學習熱情。為此,教學人員在多媒體教學成熟的今天,在PPT中使用了更多的彩色圖片來加深學生對樹木形態的印象。然而,樹木學教學中涉及大量樹種,教學人員無法在PPT中展示所講授樹木的整株、花、葉、果和種子等完整的彩色圖片,涉及樹種的關鍵識別特征以及與相似種的區別特征仍然只能使用枯燥的文字描述。為此,筆者對樹木學教學中涉及的重要樹種的關鍵識別特征及與相似種的對比特征進行了系統的整理,根據各物種的物候進行了全面的高清拍攝,并對所獲得的高清圖片進行處理,將樹木學形態術語與實物圖片匹配,再科學合理地利用這些圖片資源制作教學PPT,從而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本文介紹了課程內容精細化建設流程,分析了建設內容在樹木學理論課和實驗課中的應用方式和效果,以供參考。
1 課程內容精細化建設
樹木學課程的教學人員自己不拍攝樹木圖片而從網絡獲取免費圖片,往往較難找到符合相應描述的特征圖片,或教學用PPT的圖片由教研室或課題組成員共同制作,因拍攝時間跨度大,早期的圖片受設備限制已無法滿足現階段的需求。本研究在經費條件許可下,選用了尼康D90和D7000加尼康60mm微距鏡頭作為拍攝設備,拍攝材料主要來源于福建農林大學校園,校園內有種子植物168科843屬1458種,其中木本植物771種,基本能滿足教學需要[4]。在拍攝開始前,對這些木本植物進行了初步篩選,根據教學需要對其中30科100余種的花期、果期或果熟期進行整理,制作拍攝計劃。
在拍攝過程中,使用枝剪或高枝剪進行取材,之后用刀片和鑷子進行解剖,將解剖好的材料根據需要擺放在平整的黑絨布上,再在被拍攝材料旁放一張打印好的紙質比例尺。
在拍攝過程中,尤其注重不同樹種的關鍵識別特征和性狀對比,例如拍攝柏科(Cupressaceae)中的側柏屬(Platycladus Spach)、福建柏屬(Fokienia A.Henry & H.H.Thomas)和柏木屬(Cupressus L.)的各自代表種的球果解剖和種子的圖:側柏屬的側柏種鱗具1~2枚種子,種子長卵形,無翅;福建柏屬的福建柏種鱗具2枚種子,種子上面具大小不等的翅;柏木屬的柏木種鱗具5至6枚種子,種子微扁兩側具窄翅。將這些形態術語與實物一一對應并拍攝。
對所獲得的圖片利用Photoshop軟件進行處理,首先新建圖層,將圖片中的紙質標尺替換為標尺線,接著刪除除拍攝主體以外的背景(即黑絨布),最后將圖片保存為PNG格式,制成課程資源圖庫。
2 精細化課程內容在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
將獲得的形態圖片進行歸類,并在PPT中展示,同時對這些圖片中的器官的各部分特征進行標注,再對初次涉及的形態術語增列名詞解釋。以樟科(Lauraceae)的樟[Cinnamomum camphora(L.)J.Presl]為例,花部圖片可以清晰地呈現外輪花被、內輪花被、三輪發育雄蕊、花藥4室瓣裂、第3輪雄蕊的腺體、退化雄蕊、柱頭,我們對每一特征進行標注,同時增列同被花和異被花的名詞解釋,并列舉和展示異被花植物(如薔薇科Rosaceae)的相應圖片。這樣可以讓學生對各形態術語、描述有最直觀的印象,并且通過代表種的清晰的圖片對比更好地理解一對性狀的異同。
在課程回顧的時候,去掉圖片的注釋,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憶各部分特征對應的形態術語,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同時加深了他們對這些特征的理解。另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
3 精細化課程內容在實驗課教學中的應用
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再經過實驗課實踐,才能逐漸地掌握樹木分類的基本技能。在樹木學實驗課中,需要學生自己動手解剖樹木的葉、花或果等器官,在師資有限學生數量又相對多的情況下,很難一對一地示范,而精細化課程內容建設獲得的順序解剖圖能起到良好的示意作用。實驗課程中有一部分內容為“裸子植物常見代表科的觀察”,學生需要對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A.Murray bis)Carrière]等裸子植物的球果進行解剖,資源圖庫可以完整提供球果在枝上的著生情況,球果的形狀大小(有比例尺),種鱗背面和苞鱗,種鱗腹部和兩枚種子,種子與種翅等圖片,能全面地示意解剖過程和需要觀察的內容,這些圖片與實物一致,學生的接受程度高。
在實驗課中使用邏輯清晰而又美觀的最終解剖圖作為實驗目標示意圖,相較于文字描述更能激起學生的積極性,他們也不再會因為將形態描述與實物匹配或關聯難而輕易放棄解剖觀察。此外,精美的解剖示意圖本身也會是他們的目標,也會促使他們更好的完成實驗。
4 應用效果
從2015年至今,我們將這些高清彩圖運用到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中,并根據需要不斷地增加和細化必要的形態圖片,樹種的講解已不再那么抽象和枯燥,更能加深學生對各科屬的葉、花、果等的形態特征的認識。除課堂學習外,學生可以使用資源圖庫(教學PPT)作為參考在校園中進行實地觀察學習,他們自主學習也變得更容易。在這個過程中,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性更強,課堂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以增加,進一步地提升了學生識別和鑒定樹木的能力。此外,這些細部圖片也用在了整個配套的校園樹木標牌系統中,學生可以通過掃碼獲得相應樹木的全面的信息,受眾不只是學習“樹木學”課程的學生。今后,還應繼續增加和完善整個教學的資源圖,將課程內容變得更加有趣和易學,努力為培養出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的優秀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海娜,魯向暉,劉佳麗.植物識別APP在“植物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林業教育,2018(4):76-78.
[2]張志翔.樹木學(北方本,第2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2015重印).
[3]祁承經,湯庚國.樹木學(南方本,第3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2016重印).
[4]葉寶鑒,蘭思仁,李明河,等.福建農林大學校園植物區系特征[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2(1):51-5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