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張雪松
【摘要】目的 觀察針刺配合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7月江西省中醫院針灸科收治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針刺配合熱敏灸治療,1次/d,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觀察其療效。結果 42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中顯效18例,有效2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23%。結論 針刺配合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安全簡便,療效確切,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前景,值得臨床運用和推廣。
【關鍵詞】針刺;熱敏灸;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1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最常見的并發癥,指帶狀皰疹皮損愈合后疼痛持續超過1月者,好發于體質虛弱者和老年人[1]。該病以劇烈的燒灼樣、電擊樣、撕裂樣疼痛為臨床特征,纏綿難愈,嚴重損害患者的情感、睡眠和生命質量[2]。其治療方法較多,但治愈率低。筆者采用針刺配合熱敏灸治療PHN42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7月江西省中醫院針灸科收治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皮膚性病學》[3]中PHN的診斷標準,受試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心、肝、腎等系統嚴重疾病者及精神疾患者。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齡45~75歲,病程1個月~3年。
1.2 治療方法
患者側臥位,取疼痛區相應脊椎神經節段的夾脊穴,配合皮損部位圍刺。穴位常規消毒后,夾脊穴直刺,皮損部位取朝皰疹皮損方向平刺,針距約1寸~2寸;酌情加取足三里、合谷、太沖穴、膈腧等穴,得氣后留針30 min。在針刺的基礎上,施行回旋灸和雀啄灸探查出所有熱敏腧穴后選擇2個熱敏反應最顯著的穴位施以定點溫和灸,灸至患者熱敏灸感消失為度。以上操作1次/d,10次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分。顯效:臨床疼痛消失,VAS為0分;有效:患者臨床疼痛癥狀改善,疼痛改善分數>2分;無效:疼痛無明顯改善,甚至出現加重趨勢,疼痛程度降低分數<2分。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過2個療程治療后,42例患者中18例顯效(42.85%),22例有效(52.38%),2例無效(4.76%),總有效率為95.23%。
3 討 論
帶狀皰疹是由潛伏在感覺神經節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后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皮膚病,當機體免疫力低下、失治誤治、皮損面積過大時,帶狀皰疹愈后容易遺留PHN。現代醫學治療在療程和療效方面優勢并不顯著,同時因病程較長患者可能需要長期用藥,而有些藥物存在較大副作用,導致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藥[4]。
本病當屬中醫““蛇串瘡”、“纏腰火丹”范疇。中醫理論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為肝郁化火,脾虛蘊濕化熱,肝火濕熱相搏粘滯不去“不通則痛”;加之正氣不足,氣陰兩虛“不榮則痛”。在皮損疼痛區采取圍刺可通利經氣、調和氣血;針刺夾脊穴助督脈之陽,通膀胱之氣,調和局部氣血,疏通局部經絡。夾脊穴附近分布著脊神經后支,其深層則分布交感神經干,針刺相應神經節段分布區域之夾脊穴有助于改善相應神經節段的感覺障礙,興奮交感神經節,調節周圍植物神經,改善脊神經根處的血液循環,增強機體對疼痛的耐受,緩解PHN患者的疼痛感[5]。
熱敏腧穴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類對艾熱高度敏化的疾病反應點[6]。人體腧穴存在靜息態與敏化態兩種狀態,敏化態的腧穴對外界相關刺激呈現“小刺激大反應”,熱敏化腧穴是灸療的最佳選穴[7]。熱敏灸療法主要是通過激發人體經氣的感傳,使得氣至病所,從而提高其臨床療效的一種新型艾灸療法[8],具有行氣止痛,通經活絡,扶正驅邪,調整陰陽的作用。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熱敏灸治療PHN安全簡便,療效確切,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前景,值得臨床運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林志森,楊 勇,李若瑜,等.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0.39(6):393-394
[2] 于生元,萬 有,萬 琪,等.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22(03):161-167.
[3] 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2.
[4] 倪家鑲,樊碧發,薛富善.臨床疼痛治療技術[M].北京:科學技術義獻出版社,2003:375.
[5] 吳 強,張議文,王 健,等.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用穴思路探討[J].吉林中醫藥,2017,37(2):191-194.
[6] 陳日新,康明非.一種新類型的疾病反應點—熱敏點及其臨床意義[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2):29-30.
[7] 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的臨床應用[J].中國針灸,2007(03):199-202.
[8] 陳日新,康明非,付勇,等.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