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圖縣大興鎮中心小學 遼寧鐵嶺 112529)
首先,是廣大不懂幼教規律的家長的錯誤需求。當孩子回到家時,多數家長最先關心的就是:今天在幼兒園吃沒吃飽?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今天認識了什么字?背了幾首詩?……當家長把這些方面作為考察幼兒的主要發展時,它所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幼兒的自我為中心和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之路。
其次,有些幼兒園辦園目的不端,違心去搞小學化。幼兒園本應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質的社會服務機構,服務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項職能,通過優質服務,獲得孩子、家長和社會的認可,進而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才是正常之道。可有相當部分的幼兒園,特別是民辦幼兒園、自負盈虧或承包性質的公辦幼兒園,他們把盈利作為首要目的,一味迎合家長,只要家長掏腰包,你就是我的上帝。許多被學生家長叫好的幼兒園的辦園“秘訣”就是多凸顯孩子的外顯行為,如語言、識字、英語、速算、早期閱讀、體育專項訓練等,因為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見效快,家長能看得見,摸得著。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個性、興趣、智力潛能等方面的培養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體現,因而幼兒園就“避重就輕”,以博得家長的滿意。
再次,有些教師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重要因素。在幼兒園的師資要求上,教育部門一直比較寬泛。有些幼兒園聘用的教師是小學退下來的老教師;在小學辦的幼兒園里,幼兒園的師資通常是執教小學課程有困難的教師。這些教師,缺乏專業的幼兒教育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傾向于管理、教學小學化就不足為奇了。
首先,”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身體發展有害。幼兒正處于長身體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并引起心理上變化,如表情呆板等。過早、過多的規范性學習還能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癥狀產生。
其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害。過早地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幼兒期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如果此時強迫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和做許多功課,他們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學習過于吃力,幼兒會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情緒,從而會扼殺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再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利。在幼兒階段所進行的小學式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項智育,由于這種做法只重視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的發展,忽視了全面性發展的要求,結果,幼兒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發展要求被忽視了,導致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片面性。
第四,”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未來學習不利。由于一些學前班使用的是小學一年級教材,其教學內容和小學一年級是重復的。在幼兒階段兒童如果學過了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由于重復教育,使這些兒童養成了不動腦、不思考、生記硬背的不良習慣。當他們升入二年級以后,面對新的學習內容,一下子不能適應,結果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學習跟不上的情況都得以產生。
幼兒教育并不是單純的幼兒園教育,需要社會各方面給予廣泛的關注、理解與支持,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幼教事業的監督管理,切實發揮監管與扶持的職能,政府一方面要繼續加大監管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為改善辦園條件和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礎性支持;另一方面要給改制幼兒園提供政策性援助,使幼兒教育在進行成本核算后能夠順利進入市場化運作階段,這是杜絕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根本。
正確的幼兒教育是以促進每一個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幼兒教育要以幼兒為中心,要把幼兒當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切實貫徹“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也要樹立正確的入學準備理念,當前國際流行的入學準備教育包括五大領域:身體健康和動作技能、語言發展、認知和一般知識、情緒和社會性、學習方式。幼兒園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幫助幼兒全面健康成長。
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直接關系到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因此通過各種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至關重要。
幼兒園應開展各種培訓,幫助教師踐行以下觀念和行為:一是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幼兒健康的人格、培養幼兒非智力因素等;二是幼兒是用“行動”來思考,靠“感官”來學習的。教師要讓幼兒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和嘗試。要使教師能夠真正關注幼兒的實際發展狀況和主體性的發展,將教學目標與多方面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教育行為上避免“小學化”現象。
目前,學前班課程設置大多照搬小學,教材編寫不規范。有的編撰出版者功利思想嚴重,只注重效益,對教材胡編亂印。有的幼兒園直接選用一年級課本,這種教材并不適用于學前教育階段,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組織專業人士統一編撰科學、適用的學前教育教材。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長的教育觀念和需求的牽制,可以利用幼教專家講座、大眾傳播媒體、家園合作等形式廣泛宣傳幼兒教育的科學理念,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幼教態度,從而使家長淡化對幼教的功利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