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寮步鎮河濱小學 廣東東莞 523000)
近來流行一首打油詩“上得了課堂,跑得了操場;批得了作業,寫得了文章;開得好班會,訪得了家長;勸得了情種,管得住上網;解得了憂傷,破得了迷惘;Hold得了多動,控得住輕狂;查得了案件,打得過囂張?!笨上攵?,學生當中會發生層出不窮的事兒:不完成作業的、早戀的、沉迷網絡游戲的等等。一到高年段,還經常遇到一些處于反叛期的孩子,父母束手無策,求助于班主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師也是經常被搞得焦頭爛額。孩子叛逆期處理不好,孩子的性格、人格就會因此而受到莫大的影響,直接影響他們日后的健康成長,危害極大。作為老師,我們如何對待學生的叛逆,如何引導叛逆的孩子走出“困境”,都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急需解決的問題。經過觀察處理班里學生的情況,閱讀大量的書籍,并向有經驗的心理學方面的人士請教,對于處理反叛期學生的行為及心理問題,愚人慢慢有了一些思考和方法,現在羅列出來,以跟同行共同商榷。
每一位老師都會遇到過叛逆的學生,從懵懵懂懂的兒童成長為自尊自信的成年人,每一個人都會走過一段叛逆的時期。不同的人叛逆期的表現也不太一樣,有些人直接通過言語和行為表現出來,有些人則表現為外表柔和、內心倔強的心理問題。
有關心理學家分析,孩子在3——5歲和12——13歲這兩個成長階段,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對于第二個逆反階段就是處在小學高年段的年齡,所以很多老師都會發現一個共同的問題,學生到了五六年級會特別難管教,尤其是六年級第二學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都具有好勝、主觀性強,非常有主見的心理特點。他們會認為“我已經長大了。”父母、老師、長輩們都管得太多。他們渴望可以自我一點,喜歡我行我素。他們的行為一旦與家長的要求、跟學校的規定相對立的時候,他們會不顧一切地堅持己見。于是跟家長鬧矛盾,跟老師鬧對立。繼而一些不良行為相繼發生,越演越烈。不完成作業,課堂上跟老師頂嘴對立,放學后或在家里沉迷網絡游戲,逃學、離家出走等事件經常在叛逆期的孩子身上上演……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來,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會有一個心理因素起著作用,換句話說,“叛逆”的背后隱含著一個心理問題,行為只是心理問題的折射。有些學生大聲喧嘩,可能只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有些學生離家出走,可能只是因為父母缺乏一些關愛。理解這些問題背后的深層次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同樣道理,理解孩子叛逆期的原因和行為表現也是極其重要的。
理解了叛逆期孩子的表現的深層次的原因之后,我們就會知道,孩子的行為表現有時只是一些“心理發泄”,而有時又只是一種“心理補償”。從深層次方面理解,他們不是沖著父母甚至老師來的。真正認識了“叛逆”,我們就能對叛逆期的孩子多一份寬容和理解,我們就能心平氣和地靜待花開。
學生過的都是兩點一線的生活,學校與家庭。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是直接影響孩子的因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兩個互相促進,互相關聯的教育渠道,兩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我們必須常與家長溝通,跟家長站在同一陣線上,異口同聲,給學生一個統一的學習、為人的思想。相反,如果家長和老師的立場不一的話,學生便會無所適從,這種無所適從的心態,對家庭教育又或者是學校教育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學校教育配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支持學校教育,雙邊運行,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統一的學習氛圍,更有利于學生養成和諧健康的身心。
在學生叛逆的高峰期,我們老師要避免和他們針鋒相對。有時候,做一點小小的讓步,或者至少在表面上做一點小小的讓步,不但可以避免與學生的沖突,而且可以讓老師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對策,也可以給學生以空間和時間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常言道“沖動是魔鬼。”在師生雙方都在激動的情況下,說出的話,做出的事情都是失去理智的,這往往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倪端。有一次在聽一個心理學講座,教授半開玩笑地說:“跳樓的人,如果他有三分鐘的時間冷靜下來,他還會選擇跳樓嗎?我想,你叫他跳他都不敢跳了……”這位教授說得很非常有道理。遇到叛逆期學生犯下的一些錯事,避開鋒芒,避開“情急”,我們處理事情會更理智,更有效。而且,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礙于面子,不管他們是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們都會堅持到底,對抗到底,此時,他們更需要一個臺階。這時候,老師作出適當的讓步,是必要的。針鋒相對只會兩敗俱傷。以退為進,以柔制剛,讓步只是給學生一個緩和情緒的機會,為后面的引導工作作出鋪墊。退一步,海闊天空。
(1)愛是基石
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的“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事不相百中的,那就是“愛的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石,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愛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對待叛逆期的學生,我們要付之于更多的愛和真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跟他們溝通的時候,我很少使用“你向詞”,多采用“我向詞”。在跟學生溝通的時候,如果用“你怎樣怎樣,你該怎樣怎樣”,這樣的語句更多的體現了一種責備的語氣,也把學生放在對立的一個層面上。相反,如果使用“我們怎樣怎樣,我們該怎樣怎樣”這樣的語句跟學生溝通,就會在意識層面告訴學生,我們師生是在同一陣線的,我們是“同道中人”,這樣的溝通,更能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這樣的溝通,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同時,在溝通中,提及學生做的錯事的時候,我會用眼神看著遠處,然后陳述學生犯的錯事,而不會直視學生的面部,尤其是眼睛,避免引起他的不安和憤怒。而要表示老師對他們的期望和鼓勵的時候,我會真心真意地看著學生,慢慢地,由衷地說,這是愛的表達,愛的傳遞。有關研究表示,溝通時,語音和語調和肢體語言都會對溝通效果產生莫大的影響。事實也是這樣,在工作中,我深有體會,每次與學生的溝通中,我的語音語調都會很明顯地引起他們或多或少的情緒變化。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需要我們傾注更多的愛與耐性。
在教育中,缺乏愛,萬萬不能,但如果僅有愛,也不是萬能。無私地愛著他們,是我們的出發點,但并不是最后的歸宿,我們最終目的是更好地引領他們。
(2)自我教育是關鍵
我們面向學生,首先不是“灌輸”,而是“發現”,發現問題,發現閃光點;同時也教會學生自己“發現”,自我醒悟,自己克服缺點。蘇霍姆林斯基是這樣說的:“教育這個概念在廣義上就是對集體的教育和對個人的教育的統一,而在對個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導作用的方法之一?!彼踔翉娬{:“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別人怎樣教育,都只是一個外力作用,而真正起推動作用的,是學生本人的內動力,也就是只有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們愿意去改變,渴望去改變,他們的一些行為意識才有可能轉變。在現實教學中,我們經??吹浇處熆嗫谄判哪テ谱炱?,學生卻如化石般堅不可摧,這樣的引領是無效的。因此,我每次引領學生的時候,我會盡量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己說,我則在一旁“聽其言,觀其行,讀其心,解其意”。然后抓住他言語中的一些關鍵地方,搖動他們的內心,然后讓他們在我們的溝通中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有一次,組長向我反映,我們班的韓同學又不完成作業了,進入六年級,他就經常不完成作業,了解到這是他叛逆期的一些行為表現,我也不會揪著他不放,但該教育的我還是會抓住一切機會跟他好好地溝通的。我找了一個做完早操回班級的機會,跟他一路聊著回課室。我問韓同學:“聽說,你昨晚沒完成作業?”他只是嗯了一聲。我接著平靜地說:“昨晚沒做作業心情怎樣?”他低著頭說:“有點擔心?!薄艾F在知道老師知道了你沒完成作業,會擔心嗎?”他依然低著頭說:“擔心?!薄俺藫哪??”“嗯!”我始終心平氣和,沒有批評他的意思。但我知道,他對于自己沒完成作業的過錯,是心有余悸的。我繼續引導他自己思考補救的措施。我說:“我知道你有點擔心,因為你都不想拖欠作業,現在,你希望做點什么補救嗎?”他也淡淡地說:“我放學的時候補回來吧!”我趁機說:“很好。我知道你也不想拖欠作業的。”我依然平淡地說:“行為不好,動機好,每個負面的行為后面都會有一個正面的動機,老師是知道的。行為不代表一個人的本質。你不完成作業,因為你有你認為更想做的事情要去做,我可以理解。這樣吧,下次當你不想做作業的時候,你就換個角度來想想,有什么理由要我做作業呢?然后你自己在心里想三個以上的理由……”這次談話是成功的,因為在整個談話過程中,我沒有責備他,后面像總結式的跟他說的那幾句話,都是站在理解他的立場跟他溝通的,因此,他本身沒有什么“情緒”,也沒什么抵觸我的情緒,當然當天上午放學前,他也把欠下的作業補回來了。
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宜疏不宜堵,更不應該罵。堵是堵不住的,罵的負面影響更大。我們只需引導,引導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讓他們自省自悟是關鍵。
叛逆期不是只有個別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它對于高年段學生來說,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個別問題個別處理,普遍問題就要集中處理。在高年級開展有關“叛逆期”的心理引導的主體班會顯得尤其重要。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弊寣W生在班會課里,通過各種活動體驗,產生“感受——感動——感悟”的心路歷程,由參與到體驗,有體驗到感悟,進行品德的自我構建,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六年級,適逢學生“叛逆”的高發期,很多父母都反映孩子不懂感恩,把父母對他們的付出看成理所當然的,甚至對待家長都有點冷漠。在母親節來臨之際,我在班里開展了一次名為《感恩母愛》的體驗型主題班會活動。班會課里面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假設有一次與父母一起航海旅游,途中遇到風浪,為了求生,船上只能留下一個人或一樣物件,其他的全部要拋到海里去。在音樂聲中,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把身邊的物件一樣一樣地拋下大海里。但船上還剩下學生和父母三人以后,我問他們怎么辦?把父母拋下去嗎?他們表示不能這樣做!實在不忍心這樣做!不管怎樣都不能這樣做!我要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接著我就對學生“不能這樣做”的想法進行分析,告訴他們,在他們內心深處,對父母有一份深深的依賴和愛,哪怕在面對生死的時候,都割舍不了的。同時告訴學生:愛要大聲說出來,要用行動表示,要不,父母是很難收到這份“愛”的。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在課堂里寫一封信給父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和感恩。不用言說,父母收到孩子這封感情真摯的“愛”的表白的時候,有多感動!
小活動,大感悟。叛逆期的孩子并不可怕。多動動腦筋,巧妙利用主題班會,讓學生在小活動中察覺自己的行為,鞭策自己的行為。做給學生看,讓學生參與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叛逆期是絕大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就像絕大部分孩子要經歷過爬的過程,才學會直立行走一樣。這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什么洪水猛獸,把“叛逆期”看穿了,我們多以一顆寬容的心,安靜的心對待孩子的行為,想想一些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方法引導他們,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教育,才能沁入心扉,促動他們的心靈,才能讓他們自省自悟,順利地度過叛逆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