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復興鎮小學 四川南充 637635)
經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積淀。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知識,滋潤人的心靈,同時能夠促使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作為小學生,正是學習知識、塑造人格、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國學經典的學習對他們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經典的學習,可以培養孩子們孝順父母,熱愛祖國,增加詞匯量,對孩子的背誦能力和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1]
小學生學習的科目中,語文教學可以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和啟迪學生的心智。國學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其內在的精髓源遠流長,作為炎黃子孫應該為中國的文化歷史感到無比的自豪,因此,為延續國學的經典,作為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深入滲透國學經典,為我國的悠久文化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成為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見證人,幫助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其思想。[2]
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讓孩子多認識字詞,奠定大語文之根基,培養文化氣質,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感悟圣賢文明,通曉啟迪心智,陶冶品行,明白做人的道理,歸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質。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里埋下種子,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讓國學經典點點滴滴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得到一種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至關重要。
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對國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授國學經典時候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例如,可以采取游戲的教學方法,首先老師給學生普及一些國學經典的知識,然后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知識競答,競答過程中的題目就是先前普及的知識,這樣學生在玩樂中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學生就會在搶答中加深對國學經典的認識。巧用法:讓經典走進生活,在平時生活中、在作文中時不時把經典名句用出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是“經典”,感覺到誦讀經典的重要性。
國學的組成最重要就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漢字,漢字是一切文明的根基,漢字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過程,可以堪稱一部簡史。從甲骨文,到小篆、隸書,再到宋體。在漢字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等先進手段,生動地給學生展示出來。這樣就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門”字的甲骨文,形狀兩扇門。從文字的形體與意義去認識漢字,能夠帶給學生快樂。在課堂上注重訓練學生的漢字書寫。教師對其中的偏旁、筆畫順序、間架結構等都要做嚴格的要求,從而為學生寫得一手好字打下基礎。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漢字的魅力,激發對國學的興趣。
認識國學最基本的就是通過讀國學書籍來了解我國的國學精髓,最常見的就是書中課本中學到的唐詩宋詞,在學習中要教會學生多次閱讀,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其次,推薦給學生一些課外書籍引導學生讀,常見的有《史記》、《弟子規》等都是不錯的書籍,讓學生用傳統文化,懂得傳統美德。在充實學生精神世界的同時,提升他們的素養。[3]
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給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利用學校的主體墻,展現運動剪影、現代繪畫、山水國畫,使之成為內容豐富的國學。同時,還可以打造國學文化走廊,體現師生的剪紙、刺繡、書法等作品。向全校師生展現國學的內涵,展示了國家教育的成果。通過這些充滿內涵的國學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還可以舉辦一些國學展,讓學生不僅借鑒國學,也就可以參與到國學學習中去,從而讓國學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4]
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共性,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個性特點,在教學中適當地插入一些經典的國學故事。《孔融讓梨》這個寓言故事應該是深入人心的了,孔融小的時候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方面不妨多開展一些以“孝”為主題的班會活動,讓孩子回家幫家長做一次家務,給父母洗一次腳,下班回家給父母端杯水等,一個小小的舉動就會給父母最大的安慰。而國學重在行孝,有句話說的好“人生百善孝為先”教會孩子孝敬父母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禮儀。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因此,孝道要從小樹立。
學校也要開展一些日常感恩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觀,例如,每周的班會可以舉行孔子學習日,讓學生分享自己所學的論語并解釋其意思。在學習中老師也要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因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總之,國學文化是充滿歷史氣息的經典文化,在教學中老師要做好引導作用,積極開展一些文化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國學,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成長中弘揚國學經典,傳承國學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