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康樂縣康樂中學 甘肅臨夏 731500)
“情景創設”是(皮亞杰(1896一l980)是當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及教育家)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其目的是讓學習者在實際情景下,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景下,進行學習。二十世紀末,布朗等人進一步提出,知識具有情景性,知識是在情景中通過活動而產生的,學習情景的性質決定了所學知識在以后情景中再運用的可能性,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是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客觀世界中的一些問題,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景中,學習才能更為有效,因此,應該重視個人與情景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讓學生在真實的與應用的環境背景中,通過目標定向的活動,學習知識與技能。在現實的課堂教與學中,應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選擇創設利用各種情景,對其進行優化組合以取得教與學的最優效果。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普通高中新課標中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初中化學課程的銜接,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注重整體性,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質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強化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創設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可見新課標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大大豐富了情境的內涵,并對教學情境創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情境創設成為了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
好的教學情景(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的催化劑和興奮劑,引課技能運用的成功與否,關系到能否吸引學生,抓住學生的思路,是進一步做好課堂教學的關鍵,因為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師平時要善于積累相關素材,并與課堂教學相聯系,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下面我就介紹幾種教學情景創設的應用:
在化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化學鍵中的共價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使用形象化的語言,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學生易于接受。以HCl為例講:“氫和氯都是非金屬元素,其原子最外層都沒有達到穩定結構,且均容易獲得1個電子。當二者結合時,都希望得到對方的電子,互不相讓,爭吵不休。為了解決矛盾,于是只好談判,最終達成協議:雙方各拿出一個電子配成一對公用電子對共同使用,從而使雙方都達到穩定結構。”這樣可使學生對共用電子對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認識,也就不難理解共價鍵這一概念了。
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實驗導入新課在化學教學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實驗,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解惑析疑的欲望。
在講《鈉》時,這樣導入“通常情況下,我們用火柴點燃酒精燈。那么,用水能否點燃酒精燈呢?”接著演示“用膠頭滴管向酒精燈的燈芯上滴幾滴水,結果酒精燈燃燒起來。”再講“俗語說‘水火不相容’,那么,水又是怎樣把酒精燈點燃呢?因為我事先在酒精燈的燈芯上放了一小粒金屬鈉。”實驗現象使學生議論紛紛,課堂氣氛活躍。教師抓住機會提出問題:“鈉為什么與水就能把酒精燈點燃呢?”學生非常好奇,急切的想找出答案。于是,我因勢利導的引入新課。學完后讓學生回過頭來解決用水點火的化學原理。這樣呼應開頭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小結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我國著名化學家傅鷹先生說過:“化學可以給人以知識,化學史更可以給人以智慧”。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化學史料創設問題情景,不僅可以使教學不再局限于現成知識本身的靜態結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來源和動態演變過程,揭示出反映在認識過程中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想,使學生學到形成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
在《元素周期表》一節的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追尋科學家的思維軌跡,做一次探索和發現的嘗試。
跟蹤社會熱點,創設教學情境常常用在高二的化學校本課堂教學中。化學與社會緊密相連,是一門孕育著巨大創新機會的學科,它和社會生產、生命健康、環境保護、新材料和新藥物及新能源開發等方面有著廣泛而緊密的聯系,這些都可成為設計教學情境的豐富素材。
例如在學習“化學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時,可用中國的化石能源、沼氣、天然氣,“西氣東輸”工程等設計教學情景。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有效地利用圖像、聲音、色彩等形式來傳遞教學信息,使教學內容較好地接近客觀實際,不僅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使學生置身于課堂教學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較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益。
創設教學情景要適合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的化學問題情景,教學情景必然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機,啟發、調動學生的思維。不管采用何種教學情景,其宗旨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想學”從而達到提高化學教學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