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七集團中學校花城校區(qū) 四川攀枝花 617026)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推動了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而感恩教育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同時深刻意識到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一轉變已為當下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高度共識。初中語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過渡階段,學好語文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而且能夠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語文而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感恩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會直接影響初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等的形成。本文作者就感恩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進行探究,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每一位學生都擁有一顆感恩之心。[1]
就我國當前的教育模式來說,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這也就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以感恩教育的特點為基礎,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實際發(fā)展水平來選擇恰當?shù)慕虒W策略。其中,在初中語文中實施感恩教育有以下三個特點:[2]
第一,道德性。感恩教育具有道德性,其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任何人都要有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教育于所有人而言是必須遵守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無論何人都應該具備基本的道德,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感恩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二,時效性。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具有非常高的時效性。對學生實施感恩教育,可以讓學生能夠面對當下如此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時,始終保持一顆感恩之心,并將感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第三,實踐性。語文并不是一門純粹的理論性的學科,它也具備一定的實踐性,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注重提高學生知識能力的同時,也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真正地學會感恩,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當前,有一部分教師認為開展感恩教育會嚴重拖延教學進度,使得教學工作無法按時完成。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忽視感恩教育,只是不停地向學生講解知識,卻不知感恩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會影響到教學工作進度,相反還可以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地懂得感恩,并更好地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感恩教育工作和教學工作的關系,使得兩者能夠更好地互補,發(fā)揮 1+1>2 的效果。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能夠準確把握關鍵內容,引導學生找到能夠感動自己的地方,并進行理解、體會和感悟,從而使之引發(fā)共鳴,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和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從而達到對學生教育的目的。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并簡單說一說自己的感想和理解,然后教師在為學生詳細講解課文時,可以在講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技巧等基本知識的同時,對文章中人物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并結合當今社會所存在的一些類似情況進行分析,這樣有助于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什么才是“真、善、美”。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文章中的角色進行扮演,組織異常別開生面的表演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印象,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
新課改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角,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這種關系,教師一定要清楚明確,并且所展開的感恩教育要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來安排,不然學生的配合度不搞,那么就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不會達到感恩教育的目的,感恩教育的作用也難以發(fā)揮。首先,教師要根據(jù)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理解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師在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教學情境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設置,從學生感興趣的事和物中著手,層層深入,并適當?shù)貙W生進行引導,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快速且自然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完成自身的學習任務。
在教學中,教師要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將學習拓展到實踐中去,利用實踐加強教學效果。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品質和德行的同時,也要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感恩教育是無處不在的,不僅存在于學生的學習中,也存在于學生的點滴生活中。將以個簡單的課堂教學轉變?yōu)檑`行實踐的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體會感恩,這也是感恩教育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師只是簡單的告訴學生什么是感恩,我們要學會感恩以及為什么要感恩,這樣內容就非常抽象,學生不易理解而且也不會重視。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決斷能力、評價和批判性性思維。于學生而言,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對其樹立感恩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踐活動中實施感恩教育,一定要多注意鍛煉學生的行為,如果思維與行為不一致的話,那么學生作為主體在心理上就會產生疑惑,對已經(jīng)形成的正確的思維進行否定。而且實踐的方式使得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因此,在學生形成正確的感恩觀念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使得學生的思維和行為一致。
總之,初中語文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也是學生對社會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肯定。為了初中語文教學和感恩教育能夠更好的相結合,就需要仍然不斷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式,從而能夠使得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以發(fā)揚光大,培養(yǎng)出具有中華傳統(tǒng)美德,對社會有貢獻、有幫助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