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漢市光華雙語學校 四川廣漢 618300)
心理健康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過程。體育教學特別是學校體育教育是使學生具有健全心理品格的重要陣地。我結合教學實踐分析歸納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七個方面的標準,提出了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十三種方法,并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勉,為下一代健康成長盡一份努力。[1]
體育課堂本身就是智慧型課堂,在而學—少教而學—不教而學”的循環中,著重以信息的構建能力為核心,學生通過模仿—學會—動手—創新的體驗,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增強感性體驗與理性認知的交互作用,不斷提高認知水平,深曉體育歸根結底是追求人體健美和心靈高尚的和諧統一,激發發掘身心的內在潛能和心理調適的主動與創造性。[2]
體育教師要堅持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課堂上教態親切,管理人性化,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激發學生積極的情緒情感;學練過程中,細心觀察學生的心理活動,注意其心理變化,及時做好思想誘導工作;課余創設豐富多彩的體育”第二課堂”活動,參與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享活動的樂趣。這樣,與學生建立一種親善、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師生間心理交流的“共鳴”感,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體育的不同運動項目,各具有培養健康心理的側重功能。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整體的需要和個別的實際情況,根據所教運動項目著重培養的優良心理品質,制訂出適宜的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其實施并與課堂教學和課余活動融為一體。[3]
利用形式多樣的體育運動競賽,培養社會化的健康心態。個體之間的運動競賽可磨練意志,強化競爭力,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格;群體性的運動競賽能幫助學生樹立集體感、歸屬感和友愛互助、關懷包容等品質。
體育游戲是種賦有趣味性、智力性、體能性和社會性為一體的綜合性運動項目。它不但可以強身健體、健腦益智、溝通感情和陶冶性情,而且內容、方式豐富,操作簡單,選擇性強。在體育游戲中,學生對交往、尊重、自我表現、興趣愛好的需要能夠得到滿足,會產生歸屬感、凝集力和愛心。
通過觀賞喜愛的體育競賽,使人沉浸其中,轉移注意力,忘卻自我,放松神經,擺脫煩惱,激發另類情感和潛意識的代償之情,形成學生對“客觀自我”的欣賞、鼓舞和激勵的移情效應,產生積極的情緒,達成調適的作用。
教會學生結合自身健康狀況與個人的意愿,選擇適宜的體育健心處方,有針對性地運用處方進行鍛煉、調控,并自我評價鍛煉效果和加以修正。這樣,即能提高軀體活力,愉悅身心,還可以化解不良的情緒、情感,平衡心境,構筑健康心理。
利用學校以及社區中以集體或社會融合為目的來進行合格道德教育、養成的體育服務機會,發動并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通過社會化的分工合作,個人特長的展示和個性的張揚,培養學生的角色感,有助于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并激發潛意識的關愛和責任,形成學生的社會道德心和社會責任感,提高道德健康的心理水平。
體育運動,尤其對抗性強或負荷較大的項目是宣泄惡劣情緒有效的手段,通過宣泄不滿的心境和過剩的精力,使人體內的內啡呔的含量增加,產生欣快感,達成心理平衡,明顯改善具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人的低落情緒和焦躁不安的狀況。
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走向大自然,以郊游、野營、登山、游泳、滑雪、放風箏、徒步旅行、騎自行車、遠足等方式,實現對學生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磨練,培養較強的適應力。同時通過人與自然的充分接觸,從人與大自然相互依存,和睦共處”的情境中忘卻愁思,開闊胸襟,激發熱愛人生的信心與勇氣。
性意識或性沖動是學生”心理斷乳”期的突出問題。除了組織好生理、心理、性衛生和倫理知識的傳授外,還可以通過韻律體操、健美操、體育舞蹈和有民族特色的小集體舞類活動,合理地組織男女生一起進行練習、健身,使青春期少男少女們在群體活動中自然地張揚性魅力,合理展示青春健美和活力,提高審美情趣,使異性間的性情感得到升華,培養健康的性心理。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以及課余體育活動中適當增加難度,逐步地最大限度地磨練學生的堅持和自制品質,也適時地人為給學生制造可接受的挫折,使學生認識到困難、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主動克服困難、應對挫折,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意志力。
修心是指通過精神活動的養生,使精神專一,丟棄雜念,保持心理平衡。修心對心理障礙及精神疾病是一種較好的健身法。文化體育的修心內容豐富,如下棋、坐禪、氣功鍛煉、智慧體操、釣魚、打橋牌、彈琴、書畫、種花養魚、攝影、益智游戲等。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強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需要教師樹立健康理念,有效將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優化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較好幫助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同時,心理健康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