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金州區職業教育中心 遼寧大連 1161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關鍵,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生產上有能力、在經營上有辦法、在精神上有追求,成為真正的新型職業農民,鄉村發展才會更加生機勃勃。中央一號文件又進一步作出具體部署,并明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大連市金州職教中心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結合金普新區涉農街道的實際情況,下大力氣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頂層設計,長遠規劃,全面提升農民素質,助推金普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1.以“田野科普行動”為抓手,大力推進送教下鄉。連續13屆的“田野科普行動”送教下鄉活動,主要針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科技文化需求,以農業實用技術為重點,廣泛開展大眾化普及性培訓。組織專家教授、農技推廣人員、培訓教師將關鍵農時、關鍵生產環節的關鍵技術集成化、簡單化,編寫成通俗易懂的鄉土教材,運用現場培訓、集中辦班、入戶指導、田間咨詢、跟蹤服務等方式,將學員“上來學”變為“送下教”,吸引留鄉務農農民,特別是種養大戶、農村青年、經紀人在家門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規化、系統化職業教育。
2.以“大生態示范基地”為平臺,創新培訓方式。學校建立以“校地融合”為主導的“大生態示范基地”產業新聯盟,打破以往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新型職業農民流動課堂的作用,把示范基地變為教學課堂,帶領學員到實訓基地、田間地頭,手把手的現場教學,讓學員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激發內生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真正成為不同于一般普通農民的“新型職業農民”。
1.利用七頂山大櫻桃示范區、大魏家無土栽培實驗區、登沙河草莓實驗區、向應藍莓實驗區、杏樹五味子實驗區五大功能區平臺,提煉歸納成熟的科技成果融入到特色發展中,支持種植大戶做大做強,一地營造一個示范精品農場或高端農業園區,打造“一村一品一業的鄉村休閑旅游”和“一鄉一色一味的鄉村特色產業”,引領更多農民致富;運用石河滿族民俗文化資源、旅游資源、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凸顯東溝五坊、滿族非遺文化(剪紙、太平鼓舞、單鼓音樂等)特色,大力發展文化特色旅游,引領特色產業骨干自我成長、群眾共同成長的培育特色逐漸豐富和完善。
2.凝結“三新”“三創”,用新思路、新方法、新作為,實現特色提升創品牌、科技引領創效益、優質服務創形象的目標。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手段,發揮“空中課堂”的作用,將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及黨的強農富民政策、農民喜聞樂見的健康娛樂文化編輯成媒體教學資源,送進千家萬戶,送到田間地頭,宣傳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先進農業實用技術,全面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1.探索農民教育與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融合新模式,實施“一村一大學生計劃”和農廣校中專學歷教育,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等,從“互聯網+”、文化經濟、民俗文化旅游等方面找到切入點,培養能夠熟練運用互聯網學習提高、營銷創業,具有開拓進取精神和勇于創新的“新式農村人”。
2.依托農民培訓和農業項目工程,以規?;?、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技術,以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知識和技能為主要內容,對廣大青壯年農民、應往屆畢業生免費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增強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聯合農委開展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著力培養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1.整合優質資源,建立聯動科技教育服務模式。密切聯系農學院、農科所等,針對新技術、新品種進行實驗孵化、創新轉化;吸納具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及科技帶頭人組成講師團,以職教中心為龍頭,以涉農職校為骨干,以村校為基礎的三級服務網絡平臺,融合現代農業領域的經營管理、質量安全、創建品牌等先進經驗,實現地域間優質資源共享,利益雙贏。
2.搭建專業網站、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平臺,運用信息化手段,使“遠程”教學成為培訓的“近程”載體。圍繞各鄉鎮不同的主導產業,設置相應培訓內容,開展在線學習、在線服務和在線評價,實現培育工作線上、線下一體化,滿足新型職業農民文化技術需求,激發他們的創業意識,并積極參與到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的活動中來。
在十九大精神的鼓舞下,金州職教中心將一如既往地利用農教特色品牌優勢,科學合理地整合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助推金普新區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為區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