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科技教育中心 遼寧大連 116200)
提升基于茶文化情景下的美術鑒賞的藝術享受體驗,需要滿足主客體兩方面的條件。從客體條件上來講,要求以茶文化背景的美術作品具有深遠的藝術涵養,作品本身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從主體上來講,要求茶文化情境下的美術作品鑒賞者,具有與茶文化相關的文化積淀,從而既能從視覺感官上進行美術作品鑒賞,繼而又能從精神層面與文化層面獲得藝術審美的享受[1]。在茶文化情景下的開展美術鑒賞活動的關鍵性因素在于鑒賞者對于茶文化的理解與感悟。美術作品鑒賞者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茶文化相關的文化素養。
一是探析茶文化歷史發展脈絡,了解不同時期的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想要提升茶文化情景下的美術作品鑒賞水平,一定要了解茶文化的歷史,從茶的種植、茶的種類、飲茶用具、煮茶藝術、飲茶技藝等多個方面入手,不僅了解茶的物質層面,更需要通過茶文化的客觀發展,探析出茶文化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精神文明滲透[2]。茶文化不僅包含茶本身,還包含著茶的生產過程中的社會生活以及茶的消費過程等,尤其是品茶的過程中,品茶器具以及品茶地的建筑環境等等都是茶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是從民族性與地域性的角度加深對茶文化的豐富理解。茶作為一種農作物產品,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各異,分布區域的不同,所以所衍生出的茶文化也是各不相同。不同民族的茶文化體現在社會生活化的各個場景下的表現形式各異,在各民族婚喪嫁娶中,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提升茶文化情境下的美術作品鑒賞水平,需要鑒賞者不斷增廣見聞,將各地域各民族的茶文化融入到美術作品的鑒賞中。
三是以文會茶,從茶文化的詩句中體會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茶是古代文人墨客在詩詞歌賦中常用的意象[3]。中華古典詩詞中蘊含著絢麗多彩的民族茶文化,許多古代文人的詩句中就是詩中有畫。以文會茶,不僅可以體會豐富的茶文化,還以充分發揮美術作品鑒賞者的聯想與想象力,繼而提升鑒賞者的藝術鑒賞能力。例如,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中的詩句“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此句不僅使用了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故事典故,還通過賭書潑茶的生活化場景描寫,使得詩句極具畫面感。通過茶這一意象將愉快閑適的家庭生活描寫的栩栩如生。通過以文會茶,以理解茶文化背景下的詩句為入口,繼而提升茶文化背景的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
四是便覽國際茶文化,不斷開拓茶文化美術作品鑒賞視野。全世界100多個地區及國家的人民喜愛飲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茶文化各有千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為日本茶道、韓國茶文化、法國茶文化等。各國茶文化與本國美術作品結合,創造出不少優秀作品。例如日本宮原柳仙的《梅花茶碗圖》以白描式的簡潔勾勒,體現出茶與梅花的高雅神韻。
美術作品的鑒賞過程不僅是對繪畫技巧與繪畫方法的剖析過程,既要從作品藝術表達方式的角度來欣賞,也要從歷史文化、作者生平等角度去研究分析。結合美術鑒賞中感悟式鑒賞、形式鑒賞、社會學式鑒賞、比較式鑒賞這四種鑒賞方式,完成基于茶文化情景下的美術鑒賞分析。
感悟式鑒賞要求鑒賞者以主觀經驗為基礎,發揮自身想象力,通過對茶文化的理解與深層次認識,最終達到對茶文化美術作品內涵的深刻領悟[4]。唐代周昉的《調琴啜茗圖卷》中描繪了五名古代女性,其中三名貴族婦女飲茶調音,兩名侍女在旁侍茶。通過這一畫作,借助豐富的想象力還原出貴族婦女悠然閑適的日常生活場景,仿佛看到了古代貴族婦女調琴時的儀態舉止。
形式美術鑒賞分析側重于從藝術表達語言的角度,獲得對美術作品的藝術體驗。任何美術作品的體現都需要借助特定的美術形式進行表達,在進行茶文化情景美術作品鑒賞時,應當從線條、色彩、空間、比例、對稱等要素中進行多方位鑒賞,分析出美術作品節奏和旋律,引起鑒賞者的藝術共鳴。
茶文化情景下的社會學式鑒賞的核心在于分析、思索茶文化美術作品的主旨,在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積累的茶文化知識把握茶文化美術作品的內在神韻[5]。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將五代時期貴族夜生活中品茶聽琴的場景描繪的栩栩如生,透過這一畫作,將等級森嚴的尊卑有序及貴族生活的奢靡展露無遺。
比較式美術鑒賞要求在進行特定美術作品鑒賞的時候使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可以將同一時代不同作者的茶文化美術作品進行比較,又可以比較不同背景下,同一作者的美術作品的差異,還可以將不同國別、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美術作品進行比較鑒賞。例如唐代閻立本分別作有《蕭翼賺蘭亭圖》及《斗茶圖卷》,兩幅 畫作雖為同一作者,但表達內容完全不同。《蕭翼賺蘭亭圖》中描繪了唐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場景,重現了唐代烹茶、飲茶的方法和過程。《斗茶圖卷》生動描繪了民間斗茶的場景,可見茶在唐代受到人民的喜愛程度之深。
茶文化情境下美術作品鑒賞要求鑒賞者摒棄孤立單一的鑒賞方法,在掌握茶文化知識基本功的基礎上,將一般的美術鑒賞分析方法融會貫通地運用到特定的美術鑒賞之中。茶文化情景美術作品鑒賞中,鑒賞者應把握作品的形式語言,并結合藝術風格、藝術流派、社會背景等因素,融入主觀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從而獲得藝術鑒賞的審美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