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撫順市戈布一校 遼寧撫順 113000)
1.如何培養(yǎng)棚戶區(qū)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呢?關鍵是我們用什么方法和策略讓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因為注意力是一切能力形成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沒有注意到他的前方有一棵樹,他就沒有機會看到這棵樹上生長著怎樣的果實,也就更感受不到因為樹本身的原因,會在某個時節(jié)吸引來鳥兒的美好。所以能夠關注與學習有關的事,再思考與學習有關的事,才是棚戶區(qū)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就像日久生情一樣,孩子們的心在這里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
2.要想學生關注學習,我們就要先關注學生的問題。提出問題是進步的開始,解決問題是進步的關鍵。每個人都是一座思想的寶庫,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解釋。離異家庭的孩子或留守兒童由于他們有別于其他人的成長環(huán)境,在面對一些平常問題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不一樣的想法。每當這個時候,我們都要耐心的傾聽他們說話,即使是解釋,也要盡可能耐心的聽他們講完,再通過聯(lián)系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經歷,找出背后真正的原因。
任何一種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是建立在滿足人類需要的基礎之上的;任何一種不一樣的想法的產生也都是有原因的,是建立在別樣生活經歷的基礎之上的。
我們作為老師分給每一個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能像家長那樣可以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小細節(jié)當中去,也不能像家長那樣可以在某個時間段做到和孩子零障礙式溝通。那我們要怎么做呢?可以像以往對待其他孩子那樣的方法和策略嗎?顯然是不夠的。既然我們不能完全走進他們的生活,那就讓我們從體會他們的內心想法開始入手吧!從想法中找到不足,進而引發(fā)他們多角度思考(這里我用的是引發(fā)思考而非引導思考,兩者在本質上是有區(qū)別的。前者是孩子自己思考,是主動執(zhí)行人;后者是我們讓孩子思考,是被動執(zhí)行人。),盡可能多的促進他們在問題面前思考一個方法再思考一個方法,彌補他們在社會動力支持系統(tǒng)缺失狀態(tài)下會出現(xiàn)的單一性思維機制,增強他們的理性判斷能力。
體會他們的內心想法不只是與孩子談心,而是關注每一個孩子接觸的生活事件,在事件當中他們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如果我們還是照顧不全,做不到事無俱細。那也沒關系,可以從課堂回答中,找到他們不一樣的想法是什么?比如給一個任務,說不用父母陪一個人到飯店去吃一次飯,這是一件小事,可以說同學們幾乎都能完成。關鍵是我們要對任務提出什么樣的假設,如果我們給出這樣一個假設,當服務員把飯菜端上來,你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沒帶錢,或者說錢不夠時,你會怎么做?同學們的答案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有的說趁飯店人不注意時直接跑掉、有的說可以給父母打電話解決、有的說可以跟店里人商量解決、還有的說可以給他們打工解決。很顯然不同的解決方法就會反映出不同的問題,往往給出不合理答案的學生,就是存在問題的學生。比如第一種,就是逃避問題的表現(xiàn),在問題出現(xiàn)時不能面對問題,更不會想辦法解決問題,一旦出現(xiàn)自己不接受的結果,就會想為什么我總這樣倒霉?出現(xiàn)是不是有人想害我的被害想法。這都說明,他們在生活中看到的和學到的最多的就是這樣的方式方法。雖然他們也在接受義務教育,但有些我們經歷過的正常的處理方式,對他們來說卻是陌生的,有那么一點點排斥,操作起來還會有不適感,這樣他們就會反向肯定自己錯誤的認知經驗是好的。如果我們能及時的捕捉到這樣的信息,引發(fā)他們自己思考,再以同齡人的經歷幫助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他們就會一點點慢慢慢慢地修正自己的錯誤認知,完成自我整合的過程。
3.如果說用“你會怎么說?怎么做?”來提問,而出現(xiàn)他拒絕回答保持沉默的狀態(tài)時,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把第二人稱換成第三人稱即可。因為第二人稱會給一部分孩子帶來壓力,有的甚至會有輕微的恐懼心理產生,他們怕一旦說的不對怎么辦?會不會被老師批評。而第三人稱是幫助他人想辦法,心理學中有提到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利他情結,本性也是愿意幫助人的。這個時候的大腦會處于放松狀態(tài),能夠積極主動的思考,也能主動接收來自他人的處理信息。即使說的不對,也沒關系,因為沒有人會對號入座到自己身上(這是學生自我的感受部分),也就沒有了指名批評的可能。而我們就可能通過這樣的方法策略,了解他們的想法,找出不合理的想法,再感受和體會想法背后的問題,也就能第一時間捕捉到問題的焦點,并給予輔導性的回應和幫助。進而引發(fā)他們思考,完成當下階段性的自我身心健康成長的旅程。
棚戶區(qū)的學生是需要關愛的人群,我們老師要一直根據(jù)他們的發(fā)展需要不斷的做出調整,給予他們身心健康成長需要的方法和策略。這樣,他們的特別、他們的不一樣、他們的怪就會在一節(jié)課又一節(jié)課、一天又一天、一個月又一個月、一年又一年之后發(fā)生變化,他們的心才能逐漸的慢慢安靜下來,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思考一切有關學習和成長的事情。當他們擁有了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之后,他們就會在春風細雨的吹拂下,在潤物細無聲中成長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