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國
(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第十二中學,山東 菏澤)
“活動體驗式”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參與體驗型、互動型、實踐型活動達到自我體驗、感悟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課堂上,以教材為載體,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教師巧妙創設活動性情境,讓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究、自我體驗感悟,從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提高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與法治課的“活動體驗式”學習使學生能在體驗生動的活動情境中掌握知識,在身臨其境中發展思維、增長才干,學會從體驗中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要求,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社會責任,樹立崇法意識,從而實現“自我教育”。
《道德與法治》部編教材以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為起點,力圖使學生的個體生活經驗能夠得以表達、分享、相互交流,進而引導個體對自身經驗的反思,通過師生經驗和生生經驗的沖突、碰撞、共識等促進學生個體經驗的調整、擴展。遵循這一思路,加強對新教材的研究,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新的教法和學法,勢在必行。在重視學科素養和統編教材實施的大背景下,“活動體驗式”教學恰逢其時。
“活動體驗式”教學能給道德與法治課堂帶來無限生機活力和趣味。初中生已步入青春期,青春意味著活力,充滿力量,擁有無限的遐想,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同時,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思維逐漸由感性走向理性。如果教師成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主角,盡情表演自己的才華,唱“獨角戲”,學生就會昏昏欲睡,課堂氣氛沉悶。只有教師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思維處于比較活躍的狀態,真正實現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心與心的交流,課堂才能活起來。活動體驗式教學恰好適合這一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調動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白事理,培養創造性,提升道德認知,使道德與法治教育水到渠成、潤物細無聲。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體驗活動要依據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緊扣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學生學情選擇活動內容,科學設計活動過程。
教師要確保活動的順利推進,使體驗活動“活而不亂,動中有感”。活動開始前,教師要制定好活動步驟和規則,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尤其是在小組活動中組員都要有明確的分工和具體的任務,保證活動井然有序、富有成效。例如,我在執教《網上交往新時空》一課時,在學習“關于網上交友的利與弊”的相關知識時,分正方反方開展課堂辯論賽,制定了較為詳細的步驟,明確各小組活動中組員分工和具體的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每個學生真正動起來。
體驗式活動在實施過程中要體現合作競爭原則。將班內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六到八人,開展小組互助合作學習,課堂上小組內圍繞一個問題開展討論,將討論結果分享、交流、展示。小組之間相互激勵,開展良性競爭。課外小組成員相互幫助,以先進帶后進,共同提高、共同進步。合作競爭學習就是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相互激勵、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種學習既樹立了學生協作、互助觀念,又培養了學生敢于競爭的進取精神,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老師用心研究和實施。
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以學生活動為中心,面向全體,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機會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與其咒罵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燭。課堂上,把學習的主角讓學生承擔,就是給我們的課堂教學燃起的那支明燭。
創設的活動情景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參加,活動才能有收獲。做到活動情景的創設,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走進生活;問題的提出,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關注。例如,探討《單音與和聲》這節課的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意愿和集體規則的關系時,從學校不允許學生帶手機入校園這個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出發:(1)讓學生思考、交流:為什么學校要做出這樣的規定?悟出集體規則的作用。(2)個人的意愿是什么?個人意愿與集體共同要求產生了沖突怎么辦?讓學生支招,通過討論、對話、交流使學生悟出個人要理解集體要求的合理性,集體也要理解個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實現的可能性,相互理解,找出解決沖突的平衡點。
教師不能只讓學生活動,自己成為旁觀者。教師要參與其中,傾聽學生的討論,與學生一起分享彼此的經驗,交流彼此的思考、體驗,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積極互動、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過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利用課前三分鐘,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設置課程導入活動,營造氛圍,做好鋪墊,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開心、舒暢和興奮狀態。例如,我講《讓友誼之樹常青》這節課前三分鐘,舉行關于友誼的古詩詞比賽,將班內同學分成若干小組,看哪個小組詠唱或背誦出的最多,進一步引出無論古今,人們都很珍惜友誼,那么我們如何讓友誼之樹常青呢?導入新課。這樣既可以振奮精神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堂。再如:師生同唱歌曲導入新課,在引入《集體生活邀請我》時,播放并同唱視頻音樂《眾人劃槳開大船》;在引入《讓家更美好》時,播放并師生同唱視頻音樂《家和萬事興》等。
(1)課堂上設計豐富的活動情境,采用參與式、討論式、小組合作式、互動式、體驗式等學習方式,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互助合作、探究交流,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愉快地學習。例如,在學習《愛在家人間》如何化解親子沖突一節時,讓學生回想自己曾經歷過的家庭沖突,然后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演情景短劇,由兩位同學分別扮演孩子和媽媽,表演在家中的沖突情景。通過表演讓學生在情景中感悟親子溝通的重要性,反思如何才能讓親子關系更順暢,讓學生在笑一笑的同時,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2)活動情景問題設計要精心,有開放性;提出問題要準而巧,富有啟發性;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討論空間,并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憧憬美好集體》時,設置召開“憧憬美好班集體”主題班會,問題設計思路是:你心目中理想的班集體是什么樣的?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得出集體愿景的含義→集體的愿景有什么作用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得出集體的愿景的作用→美好的集體對我們成長有什么重要意義?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得出美好集體對我們成長的意義→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美好的集體中,那么美好的集體有什么特點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得出美好集體的特點。問題設計層層遞進,步步引導,引發學生一系列思考。學生暢所欲言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對學生回答及時總結并鼓勵,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
開展課后活動可以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規范提升學生的品行道德,幫助學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可以形成與課堂教學互補的關系,從而使課程的實施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實現多渠道、全方位立德樹人的目的。如,講完《相親相愛一家人》這一單元,我布置的作業是回家給父母洗一次腳,或削一個蘋果等。把知識落實到行動,升華了學生的思想品德。再如,學習了《成長的不僅僅是身體》這節課,我布置的作業是讓每位同學給班級名片制作活動提建議,以課代表為主成立小組,設計班級個性化名片并展示。學習《憧憬美好集體》后,我布置的作業是根據集體的特點和愿景,嘗試設計徽標,并準確、簡潔地介紹你設計的徽標,從中評選出優秀作品,展示并給予獎勵。
以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為起點,給每個學生個體經驗自由表達的機會,幫助學生在內容學習的一開始就建立起學習內容與個體生命感受之間的聯系,為本節課學習奠定真實的對話基礎。其作用是創設情景,引發思考。因此,問題、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引入相關話題。其問題設計要聚焦、指向學生個體的感受,要給學生充分的表達、交流機會。
其活動設計主要包括“思維拓展型”活動、“體驗反思型”活動、“情景討論型”活動、“行為導向型”活動等,承載著在課堂上生成具有主體性的“道德知識”的功能。其作用是體驗、思考、碰撞、分享。因此,課堂教學要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通過對話、反思,達成共識。課堂活動要遵循主體性、合作性、參與性等原則。
把課堂從課內引向課外的踐行性活動設計。具有提高學生社會參與能力,服務社會、奉獻社會,進一步在活動中體悟學習內容,提升道德品質的功能。其作用是生成觀點、指導行為。活動設計要有綜合性、延展性、創造性。
生活是自己的,認知過程也是自己的。只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體驗,在活動中感悟,道德與法治課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實現學生全面、健康、持續發展,才能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回歸生活,回歸立德樹人的本位。新時代孕育新理念,新課程呼喚新教法。今后,我會進一步對“活動體驗式”教學法進行探索和實踐,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魅力,讓學生道德品德不斷提升,讓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收獲屬于自己的那份職業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