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偉
(安徽省淮北市實驗學校,安徽 淮北)
批判性教學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要敢于質疑教師的觀點、挑戰既定的權威概念,不能只依賴教師獲取理論知識,還要通過自身思考和實踐不斷深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完成知識體系構建和遷移的過程??v觀以往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扎實,但是他們的問題意識較為欠缺,這就是因為其沒有養成批判性思維方式,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要懂得放手的智慧,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逐漸深化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幫助他們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
如果教師以強制性的方式或者高高在上的姿態講解化學知識,那么學生就會懼怕教師,課堂形成緊張、壓抑的氛圍,限制他們探究問題的視野和思路,學生也就無法形成質疑、提問、思考的批判性思維。所以,教師要學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一種快樂和輕松的狀態下學習化學知識,從而為他們批判性思維養成奠定良好基礎。
在學習“愛護水資源”時,筆者利用PPT展示了生活中人類浪費水資源的一些行為,接著創設針對性問題:同學們,你們能說一說對上述現象的看法嗎?剛開始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隨后,筆者聯想到一則笑話,便進行改編后對學生說:你們知道最后一滴眼淚是怎么來的嗎?他們搖搖頭,筆者微微一笑說:“那是因為人類無限制浪費水資源,沒有了水之后不能再流出大量眼淚,其只能一滴一滴地流眼淚?!迸c此同時做出貼切有趣的流淚動作,學生當場哄堂大笑,筆者順勢說道:所以,同學們,請問你們能不能談一談對上述現象的看法呢?學生聽后紛紛踴躍回答,課堂氛圍輕松愉快。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批判性教學的基礎,只有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喚起他們內心潛在的生命力,從而使其發揮批判精神。
教與學是完整的動態過程,兩者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有教,而沒有學,那么學生就會成為學習的機器,反之同樣適用,只有學而沒有教,學生就會走很多彎路。小組合作可以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教師一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一邊讓他們以小組的方式共同探討問題,這樣既能在無形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同時又能提高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進而養成批判性思維方式。
在對分子運動進行實驗探究時,筆者將一瓶香水帶入課堂中,然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聞到的香水的氣味是如何得來的呢?老師認為這是液體獨有的性質,你們說對不對呢?”有的學生說對,有的則認為不對,筆者又發出問題信號:水也是液體,可是為什么沒有氣味呢?學生陷入沉思,筆者順勢陳述道:所以說,老師說得不一定都是對的,同學們一定要敢于質疑老師的答案,這個香水氣味到底是如何發散出來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筆者將學生分成3~5人的學習小組,讓他們針對分子運動現象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最后,各組就各自實驗結果上講臺前闡述,其他學生可以提出意見,等所有人發完言之后,筆者再結合每個人的觀點進行相應補充和說明,從而順利將分子運動的理論知識導入學生腦海中,同時也使得他們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科學知識是有限的,但是科學思維是無限的。批判性思維不只要求學生要懂得質疑、敢于質疑,還要讓他們形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思維體系,在質疑的基礎上去驗證自己的觀點,并形成自己的結論,從而夯實整體的理論結構。
在學習“燃燒的條件”時,知道燃燒的條件有可燃物、與空氣或氧氣參與、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學生提出疑問:燃燒一定要有氧氣參與嗎?筆者對學生的質疑表示贊許,并鼓勵學生設計實驗探究,學生通過筆者提示,探究鎂帶是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通過自主探究實踐得出結論: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參與。還有在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學生知道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在氧氣中能劇烈燃燒。學生就有疑問:鐵粉在空氣中可能燃燒?然后迫不及待地去實驗驗證,結果學生比較驚喜:鐵粉在空氣中燃燒,火星四射,說明可燃物與空氣或氧氣的接觸面也會影響燃燒現象。
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還需要各方的努力配合。當然,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嚴格要求自身,不斷提高自我素質,從而為學生樹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