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琦
(江蘇省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江蘇 昆山)
散文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散文閱讀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邏輯思維、感悟能力。在現行教材中,散文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部分教師教學目標設定繁雜、空泛,比如“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等。一方面,學生不可能在短暫的一課時中習得這些能力;另一方面,很多教師是為了寫目標而設立教學目標,并沒有思考這些目標是否符合學情,課堂預設是否恰當。
教師在設立教學目標時經常會使用“理解”“體悟”“掌握”“感受”來描述教育目標,但是這樣的陳述含糊不清,常常對其把握不準。比如,“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怎樣判斷學生已經達到“理解”的要求了;“體悟”從什么地方體悟,體悟什么樣的感情。教學目標語言含糊不清,不利于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把控,也不利于學生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有兩種情況:要么定位過高,超越學生當前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導致學生無法完成學習任務;要么定位過低,使教學目標設定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和價值。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學生學習散文閱讀,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蕭紅的《呼蘭河傳(節選)》,絕大多數學生初次閱讀時能夠把握作者的童年之趣,但是不能讀出這是一首“凄婉的歌謠”。那么,教師在設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讓學生感受作者童年的快樂,也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當時凄涼的心境。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重視“三維教學目標”。然而,有的老師機械地將三維目標與自己的課程相對應。這導致目標被割裂開來,目標之間缺少應有的聯系,形成斷層,脫離了散文教學目標的設立初衷。三維教學目標是一個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而非單純的三個目標的疊加,它們是一個整體,不可僵硬分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礎規范和質量要求。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應完成的學習任務和達到的身心發展狀態,提出了語文教學的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為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提供了指導和方向。如果散文閱讀教學脫離課標,那么教學設計就會產生偏離性和盲目性。教師要關注與研究課標倡導的基本理念。
首先要重視課本研讀。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教材的編輯具有思想性和科學性。因此,研讀課本顯得尤為重要。老師在備課時不能過度依賴教參,要想讓學生讀出文中的內容,自己要先獨立將文本研究透徹,能夠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散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散文的能力,創設情境有助于引導學生感受文章情感、理解文章內涵、培養文章審美素養、提升閱讀散文能力。一方面,隨著時代進步,多媒體的運用越來越廣泛,這就要求教師正確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切忌“一陽禪”,靠點擊課件來完成教學。散文的學習要重視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沒有朗朗的讀,哪有出口成章”。老師如果過度講課,而不注重朗讀,會破壞文章本身的意境。另一方面,要仔細甄別教學信息,突出教學關鍵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提出有一定思想含量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為個人閱讀做好充分鋪墊,給予學生充足的討論交流空間。
首先,教師應重視研究學情。所謂“學情”,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重視學情,意味著教課不再是停留于“備學生”階段,而是貫穿于教學設計、教學課堂、教學評價整個教學過程,不再僅憑經驗評估、缺少必要分析、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其次,教師應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涉及“怎么教”的問題。有些教師只關注如何創新教學模式,有的教師“千篇一律”,無論面對怎樣的文章,都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這兩種方式都不可取,應該按照不同文體和學情,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初中散文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教、教什么,是我們一線老師始終需要深思的問題。教學設計始于教學目標的設定,因此本文就散文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設定情況進行了探索、分析,以點帶面,督促老師優化設計,精化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