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先
(吉林省德惠市第十六中學,吉林 長春)
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教師應當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學習并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我認知,拓展求異思維,提高綜合素質。初中歷史教學面臨著眾多的挑戰與機遇,教師必須創新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能夠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開展實踐教學,對創新型教育進行準確定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多元化成長。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子媒體與計算機網絡等多種設備得到了廣泛應用,增強了學生對于外界的了解和認知。在歷史學習之前,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了解,大多數是通過觀看歷史題材的書籍或者是相關影片等獲得的。由于學生的判斷能力與識別能力有限,難以甄別哪些內容是真實的,哪些內容是虛假的,且學習時只是重視歷史現象的表象,卻忽略歷史知識的直觀性與本質,對歷史知識有強烈的興趣,卻難以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反而會產生厭倦學習心理,此種學習模式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學生歷史知識的記憶與背誦,卻忽略了學生能夠運用歷史知識理解相關內容的能力。在教學時并未重視同類歷史事件的歸納總結,也難以應用已知的方法認知相似的歷史內容。學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只能夠死記硬背,所以難以提高歷史學習效率,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對于歷史事件中的地點與人物、事件名稱等需要學生牢記,但是教師只是采用講授式與灌輸式教學模式,卻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并未加強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
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教師應當辯證看待歷史,進行創新教學。全面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正確面對現實與未來,提高主觀能動性與創造精神。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開闊眼界,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當前我們處在知識密集型與智慧經濟型的時代,首先要提高創新意識,創新源于疑問,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無暇考慮疑問。所以教師應當正確地認識創新教學,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知識的不解與疑惑。例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應用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與科技成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但是卻忽略了對學生進行辯證分析能力的培養,可能會導致學生形成妄自尊大的狹隘心理,并且將文化沒落的原因歸結于近代西方的入侵,以及封建專制的腐敗,會使學生陷入簡單的政治經濟決定論。所以應當帶領學生辯證看待歷史問題,例如李時珍、宋應星等一系列科學著作,被忽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的重政務、輕自然理論,所以教師必須了解古代的輝煌,也應當找出自身知識的不足之處,能夠與學生共同探討交流,更加清醒地看待歷史。
在歷史教學中拓展學生的求異思維,需要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能夠結合現有的經驗,放飛想象,發揮學生獨特的想象力,有助于學生產生學習動力與解決問題的愿望。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也應當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刻性與靈活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于創新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大膽創設教學情境及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更新學生的歷史認知,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歷史影片等,循序漸進開展教學。在教學時,應當重視學生的質疑精神的培養。例如:可以開展專題辯論,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與幫助,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拋出歷史話題,開展辯論的形式,鼓勵正方與反方同學積極探討交流,能夠增強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資料搜集能力,并且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只有聯想豐富,才能夠提出新穎獨特的見解,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介紹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絕句時可以展開縱向聯想,分析文天祥炙熱的愛國之心。通過縱向與橫向思維,能夠拓展學生的思路,加強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有助于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面臨著眾多的挑戰與機遇,教師必須創新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幫助,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切實提高歷史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