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濤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初級中學,山東 日照)
自主學習的主要特點是“自主”,即自愿、主動學習,對任何事物來說,興趣都是原動力。因此,想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動力,初中語文教師在考慮“如何教好學生”之前,應當先考慮“如何提升并保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舉個實際的例子,在一堂語文課上,我想要強調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自己也覺得干巴巴的說教既無趣,效果也不明顯,想到學生的特點,我靈機一動,問道,“同學們有喜歡爬山的嗎?”有很多學生舉手。“有句話叫‘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大家聽說過嗎?”學生表示聽說過。“那么我想問問,當你去爬泰山或黃山并到達山頂的時候,有什么感想?”我故意沒有給學生回答的機會而自問自答:“有的同學會說‘哇,這山好高啊,這的景色好美啊,真沒白來’,其實你白來了,如果換作是我,我會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或者‘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來表達。”“再比如,春暖花開的時候,你去一個地方春游,周圍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回來寫游記的時候,有的同學可能會寫‘這兒的景色真美,有花有鳥空氣清新’,而有的同學則會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首詩相信大家都學過,是杜甫的一首《絕句》,對,詩詞名稱就叫《絕句》。”這時我故意停下來,“我聽過有的同學念‘一行白鷺上西天’,注意是‘上青天,不是上西天。’”同學們哄堂大笑,這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我趁熱打鐵,“還有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恐怕很多同學沒聽過。”這時我環顧教室,有的學生悄悄半高舉起了手,我將贊許的目光投過去的同時說道:“看來有同學學過,這是唐朝王勃《滕王閣序》中的一句,這幾位同學的水平還是很不錯的。”其他學生好奇和敬佩目光“唰”地集中到舉手的學生身上,被稱贊的同學臉上出現害羞的表情,但卻遮掩不住流露出的自豪感。“大家覺得哪個更‘高大上’一些?前者還是后者?答案不用說吧?”同學們紛紛點頭。“少壯不努力,等你們成了‘老大’,就會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自然就‘徒傷悲’了。”在我妙語連珠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被激發了出來。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指出:“21世紀的文盲不會是那些能讀能寫的人,而是那些沒有能力學習和不斷更新知識的人。”在語文自主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只是被動地看、被動地記,不知道自主學習應該學習什么,看似很努力但卻不見成效,這樣的自主學習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作出一定的引導。提出問題并讓學生通過預習和思考來得出答案,是我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理解文章的一個常用思路。例如,我提出諸如“文章的主人公是什么身份?”“他做了什么事,產生了什么結果?”“這件事換作自己應該怎么辦?”等問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把握文章主線的能力。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楊修之死》一文之前,會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下節課我們會學習課文《楊修之死》,請同學們提前了解一下,楊修是什么身份,他做了什么事,導致了什么后果,他為什么會死,我們下節課上進行討論。”在真正進行課文講解時,我會先選部分學生來結合問題暢所欲言,之后我再進行補充,完整詮釋故事表達的內在涵義,讓學生深層理解文章表達的內容。在講解《范進中舉》《出師表》等文章時,我提出了同樣的要求,這樣學生逐漸掌握了學習語文的“套路”,學會了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變得有的放矢。
語文的學習不是只限于文字和寫作,也包括語言的表達和交流。呂叔湘先生曾說過:“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的限度。”在課堂上,我允許學生自由提問,也允許他們自由表達對事物的看法,不會過分強調課堂紀律,給學生自主交流空間,以保證課堂氣氛的活躍性。學生在上我的課時,會感到放松,不會用抵觸、排斥的態度來面對語文課,也樂于接受我對他們的指導和教學要求。
以上是個人針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點淺見,方法還有很多,需要廣大語文教師不斷摸索。面對不斷變化的語文教學環境,語文教師必須領悟新課改的指示精神,結合自身班級學生特點,尋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