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超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青陽鎮初級中學,山東 濱州)
初中地理課是學生接觸地理學科的開始,這一階段的學習對學生日后的高等地理知識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而地理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往往可以實現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與支撐,但由于各地的自然環境、生活習俗、生活方式各有差異,而教材又不能一一道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就需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思想,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尤其是在開展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學時,教師更是應該樹立生活化教材處理意識,從而對教學內容不斷地進行優化,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一是修改,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教材案例與本地實際情況相吻合的幾率比較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對教材案例進行修改,從而優化教學內容。二是添加,也就是指在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適當地為學生增添一些貼近生活經驗的教學素材,從而便于學生知識理解。三是刪減,即將教材中遠離生活實際,脫離現實生活的案例做出刪減,從而為教學效率做出保障。四是編排,即教師結合校情、學情,對課本中的素材調整和編排,從而使初中地理教材體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得更加密切。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導入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通過導入可以幫助學生做好心理學習準備,從而促使學生在實際教學中,迅速地投入課堂學習狀態,由此可以看出課堂導入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而在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教學開展中,教師的課堂導入則可以采用生活方式,這樣可以使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親切”起來,促使學生更加樂于接受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氣候的地區差異》這節課程教學中,教師若是在導入環節中,直白地將我國各地的氣候類型列舉出來,往往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若是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導入方式,向學生提出這樣的生活化問題,如“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猜一個地區?”很多學生都猜出是新疆吐魯番,但為何會產生這種生活現象,也許很多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然后教師再順勢向學生引出溫帶大陸氣候的分布及表現特點,學生勢必可以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化導入是一種可行的初中地理課堂導入教學方式,值得教師同仁引用借鑒。
初中地理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之中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課堂講解還是遠遠不夠的,而在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握生活元素這一契機,為學生開展各種個性的生活化教學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初中地理教學效率做出保障。如在《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節課程教學中,教師若是單純地向學生講解溫帶季風性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學生也許會感到枯燥煩悶、難以理解,但若是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將學生分為南方、北方兩個地域的代表,舉例說出生活中因為氣候的原因而造成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活動特征,這樣教學頓時會輕松歡快很多,如有的學生提出北方的房子是平頂的,而南方的房子是尖頂等,而這是因為南方降雨比北方多。再或者有的學生提出南方樹木常見不落葉,但北方樹木入冬就會落葉,這也是受氣候影響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化解了地理學習難度,并極大地提升了初中地理教學效率。
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起到鞏固、內化知識的作用,而傳統的地理作業布置方式,以教師依據書本知識為學生布置練習題的方式為主,這種作業布置方式機械性比較強,無法真正地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相結合,不能讓學生將地理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無法實現理想的作業鞏固效果,作業布置還停留在字面上。而在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應該杜絕這種作業布置弊端,擺脫低效的作業布置模式,將生活之水引入課后作業中去,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地理、實踐地理。如在學習《氣溫與我們》這節課程教學中,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感知氣溫的變化與影響,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氣溫監測”作業,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一周內的氣溫變化情況進行監測調查,并將監測到的數據繪制成折線圖進行分析,這樣的作業布置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晝夜溫差知識,以及一天中的最高氣溫溫度出現在幾點,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行動,證明了教材知識的準確性,并在作業實踐過程中,將地理知識牢牢地印記在頭腦之中,因此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地理知識理解運用能力。
生活之中處處有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能夠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可以為地理教學注入不竭的生命力,并讓學生真正成為地理學習的主人,因此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開展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