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德州市實驗中學,山東 德州)
在之前教學數學課程時,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如果學生的數學基礎好,則成績會越來越好,基礎差的學生成績也會相對越來越差,因此,數學課堂中學生兩極分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成績較差或者成績一般的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會呈現出機械式的特點,只是周而復始地記筆記以及做練習。因此,對于高中課堂的數學學習而言,只有抽象、枯燥以及難度大的特點,導致這種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不僅來自于教師的教學模式,同時也在于學生的學習方法,這些現象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把控。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可以選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教授數學,這樣一來,就能夠很好地消除以及減少學生的學習阻礙,并且能夠借助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補性以及差異性來幫助學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并且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確保學生的基礎功底扎實。與此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后期學習的好習慣。小組成員之間的良性競爭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勝心,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高中生在學習數學課程時,都在認真地劃重點、做筆記,害怕遺漏重要的內容,同樣,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壓力也很大,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灌輸特定的知識點,并且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盡管高中生已經相對成熟,但是對于老師還是存在很強的依賴性,在練習習題時,等著教師給自己布置作業,糾錯之后等著老師公布答案,就連最后做的習題都需要老師布置,因此,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大。這種現象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找老師,不管題目的難易程度,也不管同學是否能夠幫助自己進行解答。教師幫助學生解決疑惑盡管能夠給學生提供正確的答案,但是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沒有給學生提供探索以及思考的機會。由此可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營造同本節課相符的教學情境,能夠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此同時,在設置教學問題時,設置問題的科學性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否能夠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得到一定的收獲。因此,教師在創設高中數學的問題情境時,需要結合對學生個體差異的了解、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的興趣差異為切入點來進行,從而創設出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作者認為,教師在創設學生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最好選擇和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內容,以此來不斷激發學生鉆研問題的興趣,同時也能夠確保學生在后期的學習中暢所欲言。比如,作者在講到“圓”的問題時,需要借助生活中關于“圓”的例子,比如足球、手表的表盤以及籃球等,讓學生對圓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其次,教師還可以將汽車的車輪作為素材,給學生營造出對應的課堂情境。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機動車上的輪胎被設計成圓形?”通過提出這種生活化的問題,來不斷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并且幫助學生培養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教師需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同時需要注重對教學機制的創新,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興趣。比如,高中教師需要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并且給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學習素材,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在小組之間組織知識競賽,并且要給獲勝的小組適當的獎勵,對于成績比較差的小組,需要布置額外的學習任務,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高效學習。在開展教學評價工作時,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借助組內互評以及小組間互評的方式,來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在進行高中數學課程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同時還需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合作、主動思考,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