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領
(赤峰第三中學,內蒙古 赤峰)
對于初中的音樂教學,采用開放性教學模式,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多的發揮空間。但是音樂審美的主觀色彩較為明顯,因此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音樂作品一般都是教師自身進行選擇的,這些音樂作品的選擇對于學生的審美就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對于音樂作品的選擇,教師應當不斷地對內容加以深化,指引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內涵加以分析,通過音樂作品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化,這樣學生就可以從不同的維度了解音樂作品,學生對于音樂的情感體驗也就上升了一個層次。例如,在進行《二泉映月》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對于音樂作品不做任何介紹就講解音樂作品的內容,以自己的理解講述二胡的情感表達,這樣學生就會毫無新鮮感,也就逐漸對音樂喪失了興趣。對于《二泉映月》的教學,最先應當了解的就是這個作品背后的一些故事,將這個故事構建一個生動的教學情境,通過這個教學情境作為學生思考音樂、分析音樂的一個鋪墊,然后再讓學生欣賞該作品,這樣,學生對于作品的內容通過教師的預先鋪墊有了自己的認識,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這樣對于教學內容也就起到了深化作用,這種對于教學內容的深化作為開放性教學的重要一環,對于學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有效考驗教師能力的一個標準。
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教師不能拘泥于當前的教學模式,而應當通過自己的理解或者是學習,學習更多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技術,以此提升教學效果,進而使得學生有更多的見聞,有著更為豐富的閱歷,學生的視野也要不斷開拓,更好地為今后的成長做出正確的指引。例如,《春之聲圓舞曲》的教學中,對于該節課程的講解,教師應當對該曲目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講解管弦樂的一些知識,通過豐富有趣的畫面,這樣學生對于樂器知識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同的樂曲具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演奏方式所展現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多媒體技術對于學生了解學習樂器更為直接,這樣學生就會更加深入地了解該支舞曲的內涵。這種開放性課堂的構建中,教師還要進行適當的延伸,將音樂引入課外,例如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教師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進行音樂采風,學生通過聆聽自然的聲音,或者是觀看自然的美景,能夠提升對自然更深層次的理解。
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學生則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整個課堂教學采取的都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固定教學模式。而開放性教學理念則要求教師必須積極地扭轉以往的教學思路,改變課堂教學中的角色,給學生提供展現自身才能的機會和空間。比如,在進行《祖國不會忘記我》這首歌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改變固定教學模式的方法,選擇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要求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在這種教學環境下,不僅學生的自我組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其學習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升。而教師則根據學生在知識講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地給予補充,輔助學生完成課堂教學。在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下,不僅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音樂教學的藝術性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現,對于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和能力的提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音樂背景知識的了解是幫助學生把握音樂情感、掌握音樂節奏的重要手段。只有學生在充分了解音樂作品創作背景的前提下,與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感受音樂作品的節奏。比如,在學習《眾人劃槳開大船》這首歌曲時,由于這首勵志歌曲主要是用于勞動號子,歌曲寓意著齊心協力、團結互助的精神,所以歌曲帶有極為強烈的節奏感。通過對這些內容的了解和掌握,不僅有助于學生準確地掌握整首歌曲的節奏,同時還增加了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時,應該要求學生根據自身對音樂節奏的把握,在教師播放伴奏音樂時,用筆或者尺子輕輕地敲擊桌面,為歌曲伴奏。這種簡單的打擊樂,對于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激發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另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演奏音樂作品,也是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的重要手段。而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敲打的過程辨識音樂節奏變化的情況,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聲音的敏感性和審美性。
總而言之,初中音樂教學中開放性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沖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而且隨著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創新,也將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促進了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