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 吉林長春 130012)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則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辈淘嘞壬苍f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一個行為習慣很差的班級,在教學中會遇到重重困難,而一個行為習慣良好的班級,教起來則會感到得心應手。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還小,可塑性很強,他們很容易被自己經常接觸的事物形象所感化,進而逐步被同化,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要想培養他們良好生活習慣養成,首要條件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樹立自信要有幾個前提,首先要把習慣的等級盡量細分,由易至難讓學生分多步驟完成,利用每次完成過程中的滿足感,逐步幫學生樹立起自信心。因此習慣等級的細分很關鍵,目標要求的起點一定要低,要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完成,要有耐心,對學生所設定的教師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的承受、掌握情況,學生才能踏踏實實、循序漸進,步步走好。如剛入學時,學生還不懂得怎么做作業,為了克服學生對做作業的畏難情緒,為以后養成良好作業習慣打下基礎,我布置較少的作業;在課堂上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做作業;并只提兩個小要求:做作業時一不講話,二不玩,只要做到了,就是認真做作業的好孩子。要求低學生很容易就獲得了滿足感、成就感。
習慣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一年級學生,天真活潑,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夠,也把握不好尺度。為此,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習慣要求不能太空洞,太籠統,要細,要實,要學生一聽就懂,知道做法,操作性強。如要求學生上課要專心聽講,那到底怎樣做是專心聽講呢?要告訴學生眼睛看哪里、耳朵聽什么、腦袋想什么、手腳怎么放、發言怎么辦、不亂說、不亂動、不亂站等等,最好能變成一段順口溜讓學生記住、背熟,把抽象的概念通過細化變成實化,讓學生從懵懂到全懂,結合鼓勵、表揚,讓學生從被動去做變主動想做,從遵守規矩變養成習慣。
樹立的自信以后,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步入了形成初期,由于一年級學生的自控能力差,反復性大,這時的學生最容易出現兩元性格現象,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熏陶、養成才有可能鞏固,這需要老師的耐心的指導。習慣形成的初期也是最容易反復的時期,由于受家庭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適應,或者新鮮感一過行為習慣容易退步,這就需要我們去勤于指導、勤于規范、勤于檢查、勤于發現,輔助學生平穩渡過習慣養成的初期階段的不良現象。
小學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檢查是督促學生長久做好一項事情的良方。檢查之后要緊跟評價,高級的評價往往要和獎懲掛鉤。每個人都急于想知道自己通過努力所做的事會得到人們怎樣的評價,一年級的學生更是如此。為了迎合學生的這種心理,在訓練、檢查過程中細心觀察、記錄典型情況。好的、進步的及時表揚。表揚方式多樣,可以是一種贊許的微笑,一次親昵的撫摸,一句由衷的贊養,敲一個表揚章,送一顆小紅星,貼一張小照片等,可以是當眾表揚,也可以是單獨表揚;不好的、退步的及時提醒。提醒方式也很多:可以是自身示范,可以是談心教育,可以是榜樣學習,總之要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的信心,但是個別行為習慣非常難以形成,學生出現極不配合現象的時候也需要一點小小的懲罰措施,措施不在懲罰的力度有多大,而在于懲罰的廣度,也就是懲罰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己以及其他同學都知道他是為什么受罰,起到警醒作用。
一年級的學生天真活潑,對小學生活充滿好奇,但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弱,有時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渡過了習慣養成的初期,學生在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已經基本知道在上課以及學校、家里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對于習慣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框架,此時需要老師進一步的強化這一框架,通過不斷的強化學生的行為,為這個框架注入血肉靈魂,構筑起學生的習慣體系,讓規矩深入人心,讓習慣稱為自然。
“基石之堅才能建之如固。”小學教育階段是每個人成才的基石之期,學生習慣系統的養將決定其今后成長成才道路是否能走得踏實、走得穩固,因此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師致力于基礎教育事業,也希望更多從事基礎教育事業的工作者們能夠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習慣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