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濱江第一小學 江西贛州 341000)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基礎,也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教育一直對閱讀情有獨鐘,那么我們中國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閱讀效率怎么樣呢?我們中國的語文教學和閱讀教學又是如何呢?據各種調查中可知,現在的小學生的閱讀情況和30年前比較沒有根本的改變。近20年來中國的經濟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斷地引進,可是,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依然很低。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大量的時間都被各種各樣的試題和練習題所占有。甚至在語文課堂上都沒有屬于學生真正閱讀的時間。身為給予學生人文精神陶冶的老師,語文閱讀教學應當得到更多的重視。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但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對此重新審視。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的教學時間實際是耗費最多的,在2700多個課時中,有70%以上的可是都給了閱讀教學,有些學校趕進度,作文課根本就不會上,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讓給了閱讀教學。可是卻在在進行閱讀測試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的閱讀速度只停留在每分鐘200字至300字之間,對文章的理解率也低于70%。 這是一個怎么樣的信號?——可怕。可我們的學生還在教室里緊緊跟著我們的語文老師中規中矩的講課思路認真聽講,一字不拉地把這一課的生字、生詞、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都抄在筆記本上,準備考試時拿出來再一字不拉地背下來。在我國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往往唱的是主角,輕視了學生閱讀主體的地位。對于一篇閱讀材料,老師常常用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理解,從分析寫作思路,推敲詞句,到謀篇布局。這樣機械的教學如何能使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操?
由于“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許多語文閱讀課堂只是為了迎合考試,按照考試模式訓練學生,將課文變成考題,歸納應對考題的方法與技能,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創新能力的開發。長期如此,學生在對課文的閱讀中就對老師形成了一種隱性的依賴。如果臨時拿一篇文章給學生自己讀,他們便不知道如何去讀,對此我們很多人都會歸結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太差。如果只是從學生身上找問題是不對的。現在的語文課堂以“講”代“讀”、以“聽”代“讀”的現象比較嚴重。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難以提高的。受“應試教育”和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老師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的認識不到位,學生除了課本以外,幾乎沒有其他課外閱讀。究其根源在于教師的思想,為了迎合考試而進行的考點式的閱讀教學。所以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是需要長時間的反復實踐的。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指出:“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 教師只有教會學生正確掌握閱讀方法,學生才能盡情的欣賞語文世界中的美妙。
閱讀教學實際上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過程。閱讀行為的產生,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確定了交流對話關系,成為思維和心靈碰撞的過程。每個人對于文本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應該呈現給孩子們的是知識的奧秘和快樂的體驗。如果學生的體驗是痛苦的,其結果必將導致學生的苦讀。那么如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呢?閱讀揭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作品之間的精神聯系。如果是學生自己的精神需求,那么閱讀行為將會成為一種歡快的活動。如果閱讀是來自學生內心的,那么學生的體驗將會是快樂的。只有確立了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學生才會想讀、愿意讀,才會對閱讀感興趣。這也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喜歡閱讀并感受閱讀的樂趣”這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條件之一。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得閱讀者得天下”。這絕對不是嘩眾取寵。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下一代人的閱讀,識經濟時代是一個創新精神獨領風騷的時代。那么我們如何能使我們的學生,新中國的希望具備這樣的能力呢?創造力來自于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只有讓學生掌握真正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天下”。高效閱讀是一種高效率的閱讀行為。高效閱讀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中學語文教學領域出現的。所謂高效,即一指閱讀速度快,而是指理解效率高。常常有些把高效閱讀和單純的快速閱讀相比較,這是不對的。中國閱讀學會會長曾祥芹先生說,“快速閱讀”和“高效閱讀”不能畫等號。他們設計的“四步訓練法”貫徹著“速讀與精讀相結合”的原則,既提高快讀能力,又提高精讀兩種能力,而不是單只快讀能力。高效閱讀教學應該放到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可以集中專門的課時訓練,也可以化整為零插到各個閱讀課中。采用“速度—質疑—精讀—討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高效閱讀能力。現在,學生、教材、語文教學的理念都在發生著變化,根據新形勢下的閱讀教學的改革,高效閱讀鼓勵實驗教師創建自己的課堂教學形式。
當然,要讓語文閱讀課堂真正充滿生機活力,讓學生真正掌握閱讀方法并非一日之功。作為老師,不僅要看到新課標指明的方向,更要從學生出發,把學生的個人感受和人文素養融入到語文課堂中來,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