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 吉林長春 13001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以新課程為依據,設計新型有趣的家庭作業形式,才能發揮學生的作業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能使語文的家庭作業更具趣味性。小學低年級學生因為年齡小,往往缺乏一定的自覺性和自控能力,另一方面,往往正是因為他們年齡較小,對學校的學習生活充滿向往,容易激發對學習的興趣。因此,作為一名低年級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語文作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思維,讓學生樂于做作業、自主做作業。
語文作業要充滿趣味性,就要形式豐富、多樣。以往的語文作業形式單一,往往以寫為主,這樣的作業枯燥無味,學生完成作業往往是被動的。趣味性的作業在形式上一定要豐富、多樣,可以增加一些讀一讀、說一說、看一看、演一演、動手操作、社會實踐作業,學生一定會興味盎然。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的案例來談一談如何讓低年級語文作業充滿趣味性。
“讀一讀”型的作業是指讓學生讀除書本以外的課外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教師有指導性的讀一讀,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適合點他們年齡段的課外書,讓學生增加課外的知識量。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有《西頓動物記》《小豬西里呼嚕》《一年級小豆包》等等,這些書簡單、趣味性強,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另外一種是讓學生自己選擇課外書來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讀書。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靈魂,這種類型的作業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更是增加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看一看”實際就是觀察型的作業,觀察是用眼睛去截取生活中有意義的片斷,并在頭腦中加以分析、儲存。觀察的作業形式不一,內容也很豐富。在實際操作要有一個特定的觀察角度,訓練點不能太大。如觀察事物,可指導學生觀察某一地點眾人的外貌、舉止,人們不同的服飾和臉上的表情,并試著推斷他們的年齡、職業等;觀察一群動物,找出共同點,不同點;也可觀察一種植物或小動物的生長進程和生存條件,觀察相似植物間的不同等征,等等。例如在學習《山行》這一課之前,我布置了觀察秋天樹葉的作業,讓學生重點觀察楓葉的顏色,形狀,讓學生理解“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的含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學生非常樂于完成這種觀察型的作業,這種作業不僅訓練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畫一畫”作業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作業形式。因為它特別符合低年級愛畫畫的興趣。在教學《絕句》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意境,我布置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當時,同學們的熱情特別高漲,情緒激動,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畫交上來了,看著這一生動的畫,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一幅幅美術作品。
再如教學《小猴臉紅了》后,我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演一演,評出最佳演員獎和最善于合作小組獎,同學們參與的熱情高漲,每個人都躍躍欲試。“演一演”這種作業更能讓學生樂于接受。
教學《鳥的樂園》后,我布置學生到網絡或課外書中去收集我國其它鳥的圖片,了解其它鳥的特點,將收集的資料整理后張貼在教室的墻上,供大家閱讀,還讓學生為每種設計一條最具特色的廣告語。學生們覺得這種作業充滿趣味性,他們在完成作業的整個過程中,都是興致勃勃的。
設計實踐性作業。實踐作業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可以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例如在教《雪趣》這邊文章后,讓孩子們也在雪地上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讓他們也像文中一樣,做一個像文中一樣“大大的蛋糕”。我想,沒有任何一種比玩還有趣的作業了!
學生作業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它是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趣味的作業有助于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利于學生智力和創造才能的開發。所以靈活多樣的語文作業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顯得尤為重要。小學生的行為方式受情緒影響很大,感興趣的事情干得起勁,反之則消極對待。趣味性作業設計正是迎合了小學生的這種心理,它彌補了傳統作業死板、機械、枯燥、乏味的缺陷,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作業的設計要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
對于這些趣味性作業,孩子們不僅鞏固了教材的內容,還涉獵了與教材相關的文學、繪畫等等知識,并走進了社會生活。這樣,憑借作業這個載體,激發了學生多方面的感官體驗,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難忘而愉快的體驗。試著想一想,這樣的作業誰不會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