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玲萍
(甘肅省蘭州市第四中學,甘肅 蘭州)
學習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元認知策略屬于學習策略的一種,元認知是由美國心理學家Flavel提出的。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是構成學習策略的兩大要素。“策略”是指解決問題的方式,它在人類的認知活動中居重要地位。學習中的策略是對學習過程最理想的調控。元認知策略是關于認知過程的知識以及通過計劃、監控和評價等過程進行調整的行為,因而它可以協調各種學習策略。
本研究想通過問卷調查和元認知策略培訓,了解高中生在閱讀中使用元認知策略的情況以及元認知策略的培訓是否能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
本項研究以蘭州市第四中學100名高中二年級學生為被試對象,采取隨機實驗設計。參試學生分成兩個平行班,一班為實驗班,二班為控制班,均由同一教師授課,教師對實驗班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元認知學習策略培訓,對控制班不進行該培訓,僅按常規方法教學。
根據文秋芳、黃遠振、Oxford和程曉堂等人的研究,筆者設計了一份包括8個問題的學生元認知策略調查表,每個問題分5檔。根據著名應用學家Oxford(1990)對元認知策略的分類方法,問卷中的18個問題可歸納為下面4種類型,主要包括集中學習、安排學習、計劃學習及評價學習。集中學習包括集中注意力聽講及利用已知知識進行閱讀;安排計劃學習包括制訂計劃、目標,明確學習目的及尋找機會進行練習;評價學習包括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
學生首先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白本次調查的目的,明白他們對該問卷的如實回答有助于教師了解他的閱讀狀況,并且可能有助于幫助他們提高閱讀水平,然后請他們仔細閱讀說明后回憶閱讀過程中所使用的元認知策略,問卷采用無記名式。經過一個階段的測試后,同樣的調查問卷將對實驗班進行第二次調查,以便同第一次對比,檢測學生是否在元認知策略的使用上有了顯著提高。
本項實驗采用完全隨機實驗,將兩個自然班一班設為實驗班,二班設為控制班。
測試材料采用高二水平的同步閱讀材料,由教研組內教師認定為難易適中的10篇文章:4篇說明文、4篇記敘文、2篇議論文,用于前測與后測。
從測試材料中選取說明文2篇、議論文1篇、記敘文2篇。首先,對兩個班在同一節課進行統一測試,限時40分鐘完成。為了保證成績的真實性,由另一位教師協助實驗教師同時進行測試,因為使用了標準化試題,無主觀因素干擾,確保了批改公正。測試共用5篇文章,每篇文章有5道選擇題,測試題共計100分。
1.課前操作
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學習策略以及元認知策略的重要性,教師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使用元認知策略的狀況。教學內容主要結合Oxford和O’Malley and Chamot對于元認知策略的分類。
2.課堂教學步驟
(1)準備階段
學習策略包含對已有知識的回顧,預習課文及通過略讀找出相關信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意先讓學生了解背景知識,建立已知信息與新信息的聯系,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
(2)展示階段
元認知策略有細讀課文找關鍵詞、自我監控,即在閱讀中能發現不懂的地方,通過回讀等方式使自己理解順暢。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略讀,然后講解新內容,確保學生通過問題的回答理解篇章大意及結構并進行語言技能的學習,最后通過自我評價檢測理解程度。
(3)練習階段
元認知策略包括自我監控、檢測理解程度;組織計劃,即考慮制訂計劃提高閱讀水平。此階段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指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討論讀后的問題,通過討論評價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數據收集工作由被試學生的英語教師完成,每份試卷與問卷合訂在一起。所有調查工作,包括介紹、分發、回答以及回收試卷、問卷等在45分鐘內完成。從返回的結果來看,共有90份有效問卷調查與閱讀測試試卷被用來進行數據分析。根據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學生對元認知策略不甚清楚,在閱讀中不經常使用,且整體閱讀水平較低;(2)培訓元認知策略后,學生的閱讀水平明顯有了一定的提高,證明元認知策略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3)元認知策略的訓練能產生一定的正遷移效果。
本研究對英語教學尤其是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歸納為以下幾方面:首先,元認知策略為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其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這方面的培訓與引導,注意讓學生的元認知知識全面發展;第三,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元認知策略相關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閱讀活動中去,即培養學生元認知策略的使用能力;最后,教師也通過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指導,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各種語言能力,進而全面提高高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