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建
(福建省松溪第一中學,福建 松溪)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為重要組成元素。高中數學內容相對抽象,知識點較多,具有一定的教學難度,無法實現教學方法的合理利用,難以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高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還應加強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的研究,以便探索出能夠滿足數學教學改革要求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推動高中數學教育的發展。
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不僅需要傳授學生數學知識,更要對學生的數學技能和素養進行培養,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與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數字、圖像等內容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可以通過簡單空間圖形確定點、線、面對應關系,加強數學規律的把握。現階段,高中數學教學普遍采取傳統教學方法手段,開展“灌輸式”教育,由教師進行學習規律的總結和歸納,要求學生進行知識識記,能夠利用學習到的數學概念和公式解答數學題。被動學習數學知識,很難促進學生積極探索數學問題,因此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和素養的培養,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要求。
在科學技術取得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同樣應當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以便通過創新教學方法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媒體技術實現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以便將抽象的數學內容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以“立體幾何”內容教學為例,教師在初步介紹相關內容時,學生由于未能形成良好空間想象思維,很難理解教學內容,所以普遍缺乏學習立體幾何的興趣。但通過采用幾何畫板實現立體幾何圖形的全方位展示,則能展現圖形奇妙之處,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相關內容學習。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從而在課堂上更好地投入教學活動中,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通過QQ、微信等方式,教師也可以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向學生傳遞更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小故事等素材,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同時也能使課堂信息量得到豐富,從而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達到理想的數學教學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合作探究法等各種教學方法陸續被提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應實現各種方法的靈活組合,以滿足不同的教學需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采取情境教學法進行衛星升空視頻展示,然后向學生展示橢圓圖片或實物,使學生加強對橢圓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探究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形成的運動軌跡,通過分析和討論得到橢圓標準方程。同時,教師也可以采用實驗教學法,指導學生利用細繩和畫板進行橢圓繪制,通過動手實踐操作對之前提出的觀點進行論證。因此,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靈活運用,則能使學生逐步完成認識數學問題、理解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的過渡,使學生發現數學的本質,掌握數學規律,確保學生能夠得到數學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各種能力的培養,繼而得到數學素養的有效提升。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學評價為重要環節,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評價,以便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而統一開展教學評價,則忽略了學生做出的努力,無法給學生帶來有效的鼓勵。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實現多元評價方法的運用,即從發展角度看待學生學習狀態,采用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活動中,并客觀看待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多元評價方法則能幫助學生從更多角度看待問題,數學思維得以拓展。例如,在學習“不等式的證明”這部分內容時,在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提出不同證明方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評價所在小組采取的解題方法和思路,并進行小組互評。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做差法、函數法、綜合法等各種方法進行學習,學生在獲得一定成就的同時,得到思維的啟迪。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實現證明方法的進一步拓展,指導學生將不等式內容與復數、三角函數等聯系在一起,繼而更好地完成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還應認識到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性,積極探索數學教學方法創新路徑。在課堂教學之初,教師應加強信息技術運用,以便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產生數學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在課堂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要搭配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靈活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加強數學問題的積極探索,得到數學技能培養。在教學評價階段,教師則要開展多元評價,以便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開拓,繼而得到數學素養的提升。